趙天雨
摘 要:對杜甫的《秋雨嘆三首》進行了分析。指出,《秋雨嘆三首》借連綿秋雨給百姓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抒發(fā)了對奸臣當?shù)?、朝廷昏聵的憤慨之情?!肚镉陣@三首》為中國詩詞貢獻了一個別樣的“秋雨”,塑造了一個新的藝術形象。
關鍵詞:杜甫;《秋雨嘆三首》;意象;審美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144-02
“雨”是古詩中常常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主題,古代詩人習慣于借雨抒情,雨景之美猶如美人落淚,令人心生憐愛。早在《詩經(jīng)·小雅·采薇》中,便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提及雨之句。唐代偉大的寫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稱的杜甫,在他坎坷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詩歌達到一千四百多首,其中以雨為主題或題目的詩歌有四十多首。杜甫也如此偏愛雨是因為縷縷雨絲象征著他的無限思緒,雨能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不同的雨引起他不同的情感變化,但無論是大雨小雨春雨秋雨,他的每一首詠雨詩中都能流露出他或悲或喜、對自己對友人甚至對國家的真情實感。
杜甫的《秋雨嘆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那一年秋天,連續(xù)下了六十多天雨,水澇遍地,糧食歉收,房屋倒塌,民不聊生。杜甫在憂患中寫下這三首嘆秋雨的詩,不僅形象的刻畫了當時的情景,更是深切表達了對黎民百姓的同情之心。
《秋雨嘆三首》
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這首詩借寫久雨害物,來嘆自己的老大天成。前四句,詩人運用對仗的手法,寫出了連綿陰雨使得草木糜爛的景象,而決明卻還顏色鮮亮。一個“秋爛死”,一個“顏色鮮”,用強烈的對比,反襯出大雨給大地帶來的危害。接著,繼續(xù)描寫決明的生機勃勃,用“翠羽蓋”來描述決明草的枝繁葉茂,用“黃金錢”來描述決明花的金黃燦爛,更凸顯了百草的衰敗和腐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四句是為后四句做鋪墊的,后四句筆鋒一轉,把對決明的贊美和欣賞變?yōu)閷Q明的憂慮,百草已經(jīng)爛死,不去說了,這還活著的決明是否也會被蕭瑟的秋風摧殘了呢?“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边@兩句是從何而來呢?怎么一下子就從決明轉到書生了呢?這就引出了詩的背景。秋雨連綿,百姓遭災。而當朝宰相楊國忠卻欺上瞞下,不如實向皇上稟報災情,把特大災害說成:“雨雖多,不害稼也。”致使朝廷對災害無動于衷,更加深了百姓的苦難。而杜甫作為一介書生,對此也只能仰天長嘆?!疤蒙蠒笔嵌鸥Φ淖杂?,“空白頭”是杜甫的嗟嘆,一個“泣”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獨自垂淚的杜甫,似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其二:
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婦無消息。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值?
第二首寫長久的秋雨傷了莊家害了百姓,米價飛漲,苦不堪言。前兩句杜甫寫了秋雨連綿導致天昏地暗的情景,整個世界都被密云籠罩著,看不到希望,見不到晴天?!瓣@風伏雨”是風雨的氣勢,“四海八荒”是用夸張的手法描畫出風雨的無邊無際。這種烏云蔽日的情景也是隱喻著政治的黑暗,表達著詩人壓抑的心情。緊接前兩句,是兩句工整的對仗,用“去馬來?!睂Α皾釠芮逦肌?,用“不復辨”對“何當分”,濃墨重彩的寫連綿秋雨的景象。在昏昏秋雨中,分辨不清牛和馬了,涇渭也分不清了。這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朝堂之上的忠奸不辨、好壞不分,心中激起對皇上昏聵無能的痛恨。頸聯(lián)中杜甫繼續(xù)用連綿秋雨帶來的災難景象,暗諷朝廷的昏聵。禾頭能夠生耳,皇上怎么就長不出耳朵,來聽聽百姓痛苦的呻吟呢?“黍穗黑”,黍穗狀如耳朵,很形象。而一個“黑”字,則描畫了政治生態(tài)的黑暗,比“闌風伏雨” 、“四海八荒”更直接、深刻。“無消息”道出了百姓不敢說真話,只能默默承受雨災之苦的現(xiàn)實狀況?!岸访讚Q衾裯”兩句,寫出了災害中的百姓,為了免于饑餓,而用衣被換糧的急切心情。秋天即將過去,冬天就要來臨,而為了吃飽肚子,百姓不顧過一切,寧肯用被子去換取糧食,這該是怎樣的悲慘情景。杜甫沒有抽象的說災害有多苦,而是用具體的用被子換糧食的事例,來讓人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文學是形象思維,是用具體的形象表達作者的情緒和思想,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災情如此嚴重,詩人又束手無策,只能用詩來宣泄心中的悲憤。
其三:
長安布衣誰比數(shù)?反鎖衡門守環(huán)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
這第三首詩是感傷自己窮困潦倒,被秋雨所困而又無可奈何。杜甫久居長安,未獲官職,“長安布衣”是指代自己。杜甫一生不得志,仕途不暢,更多的是生活在底層社會,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感觸極深。在連綿秋雨帶來的災害中,杜甫無力回天,只能用詩詞來表達心跡。因此,開頭便把自己的身份“布衣”亮出來,也是在諷刺朝廷不識人,讓自己徒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昂忾T”是指用橫木做的門,“環(huán)堵”是指圍墻。在這秋雨時分無處可去,只好把自己鎖在家里,猶如困獸。一個“反鎖”,一個“守”,表達了詩人孤寂寥落和絕望的心情,也表現(xiàn)出逃避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與此相對稱,下面兩句寫了另外的場景,老夫閉門不出,獨守孤寂,郁郁寡歡。而 “稚子”即兒童卻是以雨為樂,每天在雨里盡情的玩耍。在災害中,大人們愁眉苦臉,求神拜佛。盼望雨趕快過去,而孩子們卻不識這“愁滋味”,嘻嘻哈哈的在雨里打水仗,玩兒的很痛快。這更襯托出老夫的孤寂與苦澀。稚子的無憂,與老夫的憂相互映襯,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接下來的兩句,詩人把聲音和景物揉在一起帶了進來,給人以聽覺和視覺的沖擊。
一般人們是用“颼颼”來形容刮風的,如“冷風颼颼”,但杜甫卻用“颼颼”來形容下雨,這是杜甫的失誤嗎?不是,他這是要把風放到雨中,給人以風雨交加的感覺,同時也強化了秋的悲涼。一個“催”字,也把人們急切盼望秋雨過去的心情表達了出來。以往,人們都是享受秋天的,為此而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贊頌秋天的詩詞和成語,如“秋高氣爽”啦,“金風送爽”啦,等等,沒有人喜歡冬天,都盼著秋天再長一點才好。可是,現(xiàn)在不同了,人民讓不停的秋雨害苦了,都催著它趕快過去,寧肯要寒冷的冬天,也不要下雨的秋天。這個“催”字用的極妙,既是催秋天早點過去,也是催冬天早點來到,一催兩用,一箭雙雕。這場秋雨下的實在是太糟糕了,連大雁的翅膀都被雨水濕的飛不起來了,這句“胡雁翅濕高飛難”,是對“催”字給出的理由,為什么要催著秋天趕快過去呢?看見了嗎,再不過去,連大雁都飛不起來了。不說秋雨給人帶來的痛苦,不說秋雨給人帶來的麻煩,而是說秋雨把大雁的翅膀都壓沉了,還不該停嗎?大雁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把大雁與布衣連在一起,我們當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詩人的處境。這不能振翅高飛的大雁不也是詩人處境的寫照嗎?大雁被雨所困,高飛難;詩人久不得志,伸展難。看著被雨打濕翅膀的大雁,詩人不能不聯(lián)想到自己。一聲“高飛難”,是詩人對命運的仰天長嘆。末尾的兩句把詩人對朝廷的腐敗、對政治的絕望、對腐敗的憤慨,推到了高潮。“白日”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政治的清明,“何時干?”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對昏庸朝廷的質問與鞭撻?!昂螘r干?”也是對清明政治的呼喚。
《秋雨嘆三首》在杜甫的詠秋詩中是別具一格的,他把連綿秋雨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轉化成對個人命運的詠嘆,轉化為對朝廷腐敗的控訴,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憂患意識。在通常的審美意趣中,秋雨是很美的,所謂“悲秋”、“傷秋”、“懷秋”、“寄秋”、等,都是對秋的懷戀。而杜甫的《秋雨嘆三首》則是從一場連綿秋雨給百姓帶來的苦痛寫起,引發(fā)出政治上的思考,因此具有了更高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杜甫把所有的感憤都用“秋雨”表現(xiàn)出來,秋雨成為借以詠懷的“托物”和意象?!肚镉陣@三首》是杜甫貢獻給世人的又一個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清)蒲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78.
[3](清)仇占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山東大學中文系.杜甫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5]劉威韻.洞悉與悲憫-細讀杜甫《秋雨嘆三首》[J].作家雜志,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