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高職學生學習內驅力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語言學習效果上,導致語言能力增進不明顯。本文基于學習動機理論從學習驅動力層面調查分析高職生英語學習問題,提出筆者的教學思考,試著探尋有效的更適合高職生的第二語言習得策略。
【關鍵詞】英語 ?內驅力 ?調查 ?思考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099-02
引言
如今我國各大高校致力于打造新穎高效的英語教學課堂,將數字技術與學習過程融合作用于學習者,筆者試想從學習者內在再探尋有效的引導方法,與外在現代教育技術共同作用,激發(fā)學習者學習興趣調動學習者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習效率。
一、理論基礎
學習動機理論研究如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問題,即學習內驅力問題,如能對癥解決可以幫助學生從被動處境中走出來,逐步轉變成具有學習動力的學習主體。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習得性無助產生后,學習者的行為積極性降低,消極被動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甚至拒絕學習。
二、調查分析
大學教育中提倡和推行自主學習,顯然自主即內因,指的是來自學習者內部的主動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能力。而高職生的英語學習還在被動狀態(tài)中迂回,導致他們語言學習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除智力因素外,還存在著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意志等,這些非智力因素都直接影響和制約智力因素的發(fā)展。筆者抽取17級機械學院100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這批學生中一部分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業(yè)發(fā)展的認識仍局限于通過各種考試。另一部分對職業(yè)發(fā)展的技能需求有所了解早所耳聞。筆者從內外動機、學習觀念、學習策略這些非智力因素出發(fā)進行了以下問卷調查。
圖1調查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需求程度。在五項語言能力中,口語能力需求最大位居首位達到51%,聽力緊隨其后達到37%,表明與工作相關的語言技能倍受學生親睞。學生普遍認為,口語表達是英語學習中最頻繁也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谡Z屬于主觀性強的語言輸出能力,是一個語言大量輸入內化后產生流暢且邏輯性強的輸出過程。聽力是對客觀輸入后的分析理解能力。聽力和口語是學生反饋最薄弱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圖2調查學生外在學習動機和語言學習觀念。圖中顯示85%的學生認為語言能力對其今后的學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有幫助或是非常有幫助,無論從考學還是就業(yè)的需求考慮,英語對于求職、職業(yè)發(fā)展和進一步深造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將來從事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yè)務方面的人際交流。筆者認為可以把最受學生歡迎的環(huán)節(jié)作為切入點,利用學習者的內外需求推動其產生內驅力,同時輔以方法引導。
圖3調查高職生課外學習英語的情況,了解下學生們的學習策略。問卷表明僅有11%的學生每天做到英語的記憶、誦讀和表達,將近一半(48%)的學生表示課外完全不再翻看課本。另外,17%和24%的學生僅是臨時抱佛腳,應付行為明顯被動學習情緒嚴重,這些英語學習內驅力不足主動性沒有的學生就長期陷入挫敗與應付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激發(fā)主動性,輔以方法引導和心理疏導才能最終解決學不會不會學的問題。
結論:學習內外動機直接影響學習內驅力,學習策略可以由教師傳授引導,但學生主觀習得性無助產生后,心理上會排斥語言學習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內驅力逐漸消失,這種狀態(tài)下實施的教學行為無論是方法輸入還是內容輸入都無濟于事,達不到每次教學活動該有的效果。調查中透露,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內外需求是一個不錯的教學契機,從學習者最大需求實施方法注入激發(fā)內驅力提升主動性,然而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心理幫輔和方法引導尤為關鍵。
三、教學思考
將語言的使用納入到真實情境中,使學生產生有意義的語言學習,這也是目前各大高校實施英語教學改革并積極融合互聯網技術的目的之一,即高效主動有趣。到底該如何學習語言呢?有專家給出的答案,從主流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從非主流文化中學習理性,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表達技巧。那又如何啟動語言學習內驅力,促使學習者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潛力迸發(fā)呢?問卷調查之后筆者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因為基礎差距大內驅力不足,相應時間內學習成效不明顯,學習者難以實現語言輸出。但有一點眾多學生表現出了一致,那就是內外動機學習需求,筆者思考著實景演練這一模式,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培養(yǎng)開放式思維。以下從學習內容和教學模式兩方面考慮旨在激發(fā)學習者內驅力的教學思考。
1.分層引導
這里所提到的分層,筆者個人認為是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習內容的分層,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該遵循循序漸進和實用性兩大原則。據科學家研究表明,人腦更容易接受圖像且不易遺忘,年齡越小越明顯。靜態(tài)可按照語言情境,提煉20個左右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但難易適中的生活主題,將之細化成100個左右在不同交際環(huán)境下常會出現的情境場合,每個場景提供真實的場景照片或畫面,依據圖片講解單詞和衍生出場景會話。動態(tài)可利用微課技術平臺,將知識碎片化處理以動態(tài)畫面呈現。另一方面是學生基礎的分層,根據學生基礎分為提高層和基礎層。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來說,看圖記詞和聽音模仿,著重于語言輸入能力訓練;對于提高層的學生,可利用視頻配音、經典片段再現等形式,著重于語言輸出能力訓練。分層次創(chuàng)設活動目的讓學生作為主體積極輸出,當內驅力一旦啟動,語言輸入更多是在方法和技巧層面的問題,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體地位消失主導作用顯現,即方法引導和情感引導。無論哪個層次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還處于語言輸入的階段即模仿和記憶階段,只有當語言輸入后內化才能實現主動的語言輸出能力。
2.實景演練
學習內驅力無法啟動,所有形式的教學活動都會收效甚微。從學習者需求和推動內驅力兩方面考慮,實景演練這一教學模式有其可取之處,它包括情境創(chuàng)設,組織調控和總結討論三個步驟。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技術或傳統(tǒng)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而對于學生除了記住并消化課本關鍵知識點外,還需要收集查閱擴展將要展示的表達內容。而這一模式旨在讓高職生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參與,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辨學習,實現學用互轉和語言輸入輸出的良性循環(huán)。這一模式下教師扮演著導演、教練和評說家的角色,學生則發(fā)揮著演員、問題分析者和決策者的作用。
此種模式的三個步驟中情景創(chuàng)設至關重要,它的作用尤如劇本,包括主題選擇、角色設計、要點合理納入等方面。要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場景還得具有新鮮感、趣味性和實用性的特點。課前教師需要將話題、程序、注意事項提前告知學生。至于劃分小組和選擇相應的角色扮演者可交由學生在各自學習小組內完成,學生還需要熟悉背景材料,依據角色分工進行相關準備,演練教室的布置和多媒體設備調試準備等等。組織調控主要由教師負責,課堂演練前教師需要用5-8分鐘時間對話題相關知識做概括性介紹,提示情景展示的注意事項,之后學生按照事先制定的小組和角色進行語言交際場合的演練。在整個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需要仔細觀察學生,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課堂狀況,給出即時回應。第三個步驟總結討論,雖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但在筆者認為卻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評論需要立足場景話題的關鍵點,改善學生的整體認知和表達技巧,結合學生的表現,耐心及時地幫助語言學習者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同時指出學生暴露出來的典型錯誤。另外還可以采用生生互評方式,有助于激發(fā)內驅力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實景演練這一模式旨在使語言學習更直觀、更貼近實際,它將教與學,學與用,理論與實際串聯起來,形成用中學這一語言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能有效克服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缺陷,也能彌補社會實踐的某些局限。這種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了解決語言學習中輸入輸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內驅力以用促學。
小結:分層引導旨在解決學方面的思考,實景演練則旨在解決用方面的思考。無論哪個方面都需要英語學習者內驅力的作用與配合才能最終體現成效。對于基礎薄弱但有語言需求的學生,以上兩方面的教學思考是希望能點燃學生自身的小馬達,主動吸納和探索英語語言學習。
四、結束語
哲學中強調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古人云,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些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內驅力對于學習者在學習效果上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任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與教學技術都必須建立在學習者強烈求知欲的基礎之上,方能達到教學效果。如今豐富的互聯網技術,各種仿真課堂與實訓教室以及最新的AI技術,一切都是圍繞教學對學習者實施的一種被動輸入行為,而內驅力起著讓學習者主動吸納到內化輸出的催化劑作用,實時調動多加利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畢雪飛.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課堂心理性研究;中國外語;2013年第3期
[2]周巧英,駱宏.大學生心理資本、學業(yè)情緒、英語學習效能的關系;大學英語(學術版);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