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毅
【摘 要】文章主要從化妝的起源,近現(xiàn)代歐洲不同時期化妝造型的發(fā)展與演變歷史。
【關鍵詞】化妝;近現(xiàn)代;歐洲;演變
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技術,愛美是人類的天性。追溯到原始時期,人類就開始用一些特別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本文通過對化妝的起源、歐洲古代時期的化妝及歐洲近現(xiàn)代的化妝演變及審美作簡要的概述。
一、化妝的起源
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jīng)開始了化妝。遠古時期人們活動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為了能使自己安全地生存下去,于是人們就逐漸開始有意識地與有血緣關系的,更親近的同類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當血緣家族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社會形式就慢慢地進入到“氏族公社時代”。并且,族群內(nèi)信奉圖騰崇拜,我們可以把這種對圖騰的信奉和崇拜,歸納到宗教學里去,在此不再贅述。盡管遠古時期生存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當時的人們?nèi)耘f學會了用“繪身”來裝扮自己,這是化妝最早的起源。“繪身”最初并不是一種為表達、展現(xiàn)自身美才出現(xiàn)的,而是“部落身份證”和“威嚇猛獸”的作用,具有非常實際的用途。原始社會時期部落之間為爭奪資源而發(fā)生“戰(zhàn)爭”是常有的事。為了在“戰(zhàn)爭”中區(qū)分敵我,聚集部落人氣,都要靠“繪身”來發(fā)揮“部落身份證”的作用。此外,原始人類的生命十分脆弱,常常受到自然災害、猛獸的威脅。圖案夸張的“繪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恐嚇猛獸,從而保障自我及族群部落的生命安全。因此,“繪身”對原始人類也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在“繪身”之前,先找一些石頭擦干凈需要涂繪的部位,然后用白灰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格和圖案,接著在上面抹松樹汁或其他花草植被的汁液,以追求色彩的變化。因“繪身”是臨時性的,無法長期保留在身上,于是又發(fā)明了文身。文身,是指人為地給皮膚造成創(chuàng)傷以留下傷痕, 或在被針刺過的皮膚上涂抹染料以使色素經(jīng)久不退地保持在表皮之下。前者稱為瘢文, 后者稱為黥文,并與“繪身”交替使用。同樣,我們也可以把這種非常實用的技術歸納到保護學(偽裝學)、裝飾學和標志身份學的內(nèi)容里去,在此不做贅述。
二、古代時期化妝造型及演變
1.古埃及時期
公元前4000年,具有審美意義的化妝就是從尼羅河兩岸的古埃及文明中誕生的。早期,古埃及人為了保護眼睛,用西奈半島產(chǎn)的孔雀石研制成粉末后涂抹在眼睛周圍,并畫上眼線,且畫得很長,眉毛也畫得很重,成為當時的審美標準,男女都盛行。埃及艷后眉角帶有幾分倔強和妖媚的長眼線,成為和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一樣出名的招牌,也是古埃及人最具標志性的化妝風格。古埃及人用天然的材料,如科爾和漿果,為自己的臉上增添色彩,甚至還用了保濕物質(zhì),據(jù)稱能減少臉上的皺紋。香料的使用應算是最早的化妝品。當時的貴族們在沐浴后,圣徒朝圣及防腐處理,都是使用香料。香料來源于天然植物,用搗碎和浸泡的方式制成。經(jīng)過幾千年的演變,到了工業(yè)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fā)明,使用蒸餾技術才加工成香水。
2.古希臘時期
古希臘人富于創(chuàng)新,當時人們穿著整塊的布料,只需在不同的位置做點褶皺、開衩即可,追求的是服裝要和身體渾然一體。傳世時期的希臘女性幾乎不化妝,到了公元前4世紀,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物質(zhì)的不斷豐富,使得當時的希臘進入繁榮的時期。除下層社會的女性外,幾乎所有女性,無論老幼都開始化妝,用銻粉來修飾眼部,白鉛改變膚色,朱砂涂抹在嘴唇和臉頰上,并且大量使用香水。
3.古羅馬時期
強大的軍事力量讓古羅馬的統(tǒng)治者占據(jù)了大片的領土,其文化卻又深受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廣泛地使用香水,護膚品。而頭發(fā)的作用遠不止于各式各樣的編結,更多的是玉很多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起初的女性是不準化妝和佩戴首飾的。到了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使西域,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將很多絲織品輸出到歐洲,此時的羅馬人瘋狂迷戀絲織品。古羅馬人傳承了古希臘人的白鉛改變膚色和涂紅唇的化妝習慣,婦女們曾經(jīng)用白色的粉筆來描畫他們的眼睛和臉部,將美麗的閃耀著胭脂的果汁擦在臉頰和嘴唇上,并用植物汁液混合朱砂做成胭脂,同時喜歡用墨黑色化眉毛和睫毛,注重眼部的化妝。
三、歐洲近現(xiàn)代時期化妝造型及演變
1.中世紀
日耳曼部落的入侵,結束了羅馬文化藝術生活。查理曼大帝時期,黑暗痛苦的歐洲各國得到了舒緩。文學、藝術和服裝時尚再一次得到發(fā)展和繁榮,不同國家的化妝也各有不同。6世紀西班牙妓女用粉紅色腮紅,而德國貧窮的女性也大膽用粉色粉底,而英國女性則用白色粉底,意大利女性則用肉色粉底,強調(diào)自然色。6世紀時期的英國和德國女性偏愛橙紅色的口紅。發(fā)型也無非是松散飄逸或編成獨辮或雙辮的樣式,以追求一種自然美。
2.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這是一個星光璀璨的時代。涌現(xiàn)出很多杰出人才,為這個時代增添了繽紛色彩。達·芬奇無疑是文藝復興時期出現(xiàn)的全能天才,他認為圓是最純潔、最完美的圖形,并極力推崇比例對稱的觀念,這一審美在當時的美學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人們對化妝也開始追求比列,橢圓的臉型,堅挺的鼻子,完美的圓形拱眉,唇寬與鼻齊,上下唇比例為1:1或2:3。當時的男性和女性都流行化妝打扮,尤其是貴族,化妝成為社交的必要因素。雖然人們也是用化妝品和香料,但面頰與唇色不再使用顏色深的紅,反而追求一種蒼白和透明的膚色。我們不難從一些當時的油畫上看出,婦女畫像基本以寬大潔凈的額頭,眼部沒有妝,唇與臉頰有談談的顏色,發(fā)型也很簡單,將頭發(fā)梳到后面,或卷發(fā)編成辮子,再用頭巾蓋住頭發(fā),露出額頭。
3.其他時期
巴洛克風格,是法國統(tǒng)治時期,新興中產(chǎn)階級崛起的年代。個人的審美推崇自然,優(yōu)雅和隨性。香水、手袋、高跟鞋,手套等各種時尚烘托出當時經(jīng)濟的繁榮和追求的精致,面部只強調(diào)用紅白兩種顏色,削弱了對眼部的妝飾。而到了18世紀,隨著資產(chǎn)階級地位的上升,巴洛克風格退出歷史舞臺,取之而代的是洛可可時代。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常年不洗澡,為了掩蓋體臭和骯臟,大量地使用化妝品和香水。人們用粉底和蜜粉涂在臉上和身上,而粉底霜都是用鉛粉制作。18世紀末,法國的民主思想影響到人們的品味,厭惡濃重的香水味,開始流行在頭發(fā)上灑香粉,追求一種清新的感覺。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女性的發(fā)式也隨之改變成自然蓬松狀。19世紀的到來,歐洲女權主義的誕生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更加追求一種自然美,化妝及發(fā)式發(fā)型極為樸素,女性很少化妝,少數(shù)人略用一點腮紅提亮面部,體現(xiàn)出粉嫩感即可。
綜上所述,我們粗略地淺談了化妝的起源及歐洲近現(xiàn)代化妝發(fā)展的演變,同時也粗略地了解到歐洲不同時期的審美。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在歐洲化妝歷史演變過的過程中,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人文等,都有著不可或缺的、緊密的關系,對于我們現(xiàn)在對化妝藝術的審美有著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英】喬治·威爾斯,【美】卡爾頓·海斯著.全球通史[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
[2]【美】本內(nèi)特,【美】霍利斯特著.歐洲中世紀史[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