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
摘要:《指南》科學領域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科學教育還應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但在實際的科學活動中,幼兒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游戲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運用游戲,來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關鍵詞:幼兒;科學活動;游戲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解讀的科學領域包括三個維度:情感態(tài)度、方法能力、知識經驗。大部分幼兒對于科學活動都沒有較高的興趣,尤其是對于中、小班的幼兒。因此如何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科學探索精神、激發(fā)其積極的科學探究欲望,是我們教師亟需思考的一項重要內容。游戲是一項能讓所有幼兒都充滿興趣的活動。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有效的幫助幼兒開展幼兒園的科學活動。
一、將游戲貫穿與幼兒的科學探索之中。
要想將游戲成功的貫穿到幼兒的科學探索之中,教師應借助各項生活中常見的活動內容,尤其是大自然中常見的內容。陶行知曾經說過,大自然就是兒童的活教材。這一點是非常實用的,做到這一點并不難。但需要我們教師有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能夠善于發(fā)現幼兒科學探究的動向;抓住幼兒科學探索的具體內容;把握幼兒的科學探索的需求;并及時、有效的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探究的活動。
如:在帶領小班幼兒進行散步時,我們可以借助季節(jié)的不同,引導幼兒發(fā)現植物的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交替的時候,帶幼兒在幼兒園尋找不同。請幼兒用手觸摸“萬年青”的葉子,感受冬季的“硬”和初春的“軟”。同時,請幼兒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自己的發(fā)現?;顒又?,鼓勵幼兒進行比一比、賽一賽的游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去發(fā)現不同物體在冬季和春季的不同變化、同種物體在冬季和春季的不同。我們知道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直覺行動思維占主導地位,具體形象思維開始發(fā)展。因此,在這樣的戶外活動中,幼兒通過切身的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充分進行科學活動。這樣幼兒不僅能夠很好的在活動中得到科學知識,且能夠持續(xù)較高的興趣進行科學活動。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有興趣,在以后的科學活動中,也會保持一些活動的積極性。
二、將游戲滲透到幼兒的科學活動之中。
想要成功的將游戲滲透到幼兒的科學活動中,就需要我們充分的利用各中有效資源,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如,在中班科學活動“泡泡都是圓的嗎”中,我們先讓幼兒進行猜測,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然后,給予幼兒所有能夠使用到的工具。雖然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但是他們的概括抽象思維開始發(fā)展。因此,我們提供的各種工具結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充分的幫助幼兒發(fā)展他們的科學活動能力?;顒又?,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得到結論。不僅對活動內容印象深刻,更能有效的感受到科學活動內容的豐富多彩。
此外,我們也可以充分的利用適宜的繪本,幫助幼兒進行科學活動。如,幼兒繪本:《是誰在我頭上“嗯嗯”》。這是一篇詼諧幽默的繪本,內容充滿童趣。結合中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對動物的大便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利用繪本中有趣的圖片、搞笑的語氣,和幼兒一起進行科學探索:誰的大便是什么樣子的。活動中,幼兒能看圖、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講述大便的不同,動物的不同?;顒友由熘?,幼兒還講述了其他動物的大便是什么樣子的。和同伴分享自己在動物園見到過的各種各樣的動物。
因此在日常的科學集體活動中,我們應了解課程、結合課程,選取各種適宜的材料、場景運用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取得更好的活動效果。提高幼兒科學活動的興趣和能力。
三、將游戲延伸到幼兒的科學區(qū)域之中。
當下,伴隨課程游戲化的腳步,區(qū)域游戲成為幼兒園活動的另一種形式。在區(qū)域游戲中,大部分幼兒都喜歡選擇“角色游戲”這一種類。而對于數學區(qū)、科學區(qū)、閱讀區(qū)等一些與集體活動內容息息相關的活動,幼兒選擇的相對較少。如何讓幼兒在選擇的時候改變自己的對角色游戲的獨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多為幼兒提供“有角色”的區(qū)域游戲氛圍。
如在中班科學活動《陀螺轉轉轉》,活動目標主要是針對集體活動設計的:1.通過探索、討論、研究能相互幫助制作陀螺,探索陀螺轉動的秘密。2.愿意和同伴分享、講述自己制作的陀螺。但提供的材料是有助于幼兒小組游戲、同伴游戲或自主游戲。如,圓形硬紙板、橡皮泥、牙簽、火柴、小木棍、剪刀、透明膠、雙面膠、膠棒、帶顏色的圓形硬紙板(一半紅、一半黃)、有孔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紙片若干等材料。
集體活動中,幼兒與同伴探索制作出的能轉動的陀螺紙片會向下掉,經自主研究,有幼兒將橡皮泥糊在紙片的下面,擋住紙片。集體活動結束后,我將材料投放到幼兒的游戲區(qū)角。幼兒在進行游戲時,發(fā)現一半紅、一半黃的紙片轉動起來是橙色的,不是分開的顏色。他們很好奇這樣的變化,就會請“小小研究員”一起再次做實驗,請“小小科探員”驗證這個實驗。而這樣的游戲,不僅有助于幼兒在科學方面的提升,也滲透了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紅+黃=橙”。這一消息由幼兒自主探索得出,就會更容易被記憶。同時集體活動中,所運用的紙片是圓形的。游戲區(qū)角中所提供的紙片是三角形的。有幼兒用一個三角形的硬紙片制作陀螺,發(fā)現轉動起來仍然是圓形,不是三角形。于是他用兩個三角形交叉制作陀螺,發(fā)現轉動起來還是圓形。他們又用正方形、菱形的進行操作,探索、發(fā)現。討論后,幼兒自己得出結論:不論什么形狀的紙,制作成陀螺轉起來都是圓形的。還有幼兒發(fā)現火柴頭也是圓的,為什么不能轉,于是自己將橡皮泥把“圓點”包裹,嘗試轉動。實驗成功后,幼兒討論出,圓點太小了所以轉不起來。即,受力面積過小,陀螺轉動不了。
開展科學的游戲活動,應考慮到幼兒的已有能力和探索興趣。幼兒園科學活動是從幼兒生活選材、結合幼兒生活所設計的。在進行科學活動游戲化時,我們?yōu)橛變核峁┑牟牧蠎撌怯小皾B透”性的。滲透的是幼兒的各項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在設計科學活動時,也要盡量的游戲化設計,讓幼兒感受到活動的有趣,這更能有效的促進活動的開展和進行。
總之,我們在結合科學內容開展游戲活動時,要真正的能夠挖掘孩子的潛能,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探索能力、探究欲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滿足孩子的動手操作欲望和“游戲”欲望。讓孩子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獲得內在能力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