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彤
摘 要:計算是數學學習的一種基本技能,低年段的計算能力不僅是學生學習計算的起點,同時對孩子今后的數學運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科技的發(fā)展促使數學教師對傳統(tǒng)和現實進行思考,如何在課堂中實現育人價值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思維發(fā)展;育人價值;計算能力
隨著經濟水平以及家長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學前教育也隨之不斷完善,孩子接觸到20以內加減法知識的機會較多,在入學前已有一定的基礎。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老師傳授給學生的是一種思想方法而不是單純的計算,要求孩子掌握的不再是單純的答案,而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甚至實現真正的育人價值。
一、“20以內加減法”教學存在的誤區(qū)
1.課堂教學重形式
課堂教學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地”,高效、輕松、有趣和有學情的課堂教學能讓孩子享受數學的美和樂趣,一年級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愛“說”。筆者觀察一些“20以內加減法”的課堂教學,發(fā)覺有部分教師缺乏對孩子學情的了解,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師生間的互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2.概念教學不透徹
“概念”是構成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的基本單位,是最基本的科學理論知識。學生要學習和掌握任何科學理論,必須重視對其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數學學科,基本概念的教學尤為重要。而現實中存在很多忽略概念的教學,比如在講授“5以內加減法”,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忽略“加法”和“減法”以及“等于號”的概念教學,直接進行計算。
3.重結果,輕算理
依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周欣著,《兒童數概念的早期發(fā)展》)以及對一年級數學老師的調查了解,發(fā)現盡管不少新入學兒童會熟練地運用書面符號的形式來進行20以內加減法計算,但不少兒童尚沒有真正理解加減法的概念本質,他們大多在運用實物、數數心算和書面符號程序之間沒有建立應有的聯系。
因此,如何讓孩子在獲得計算20以內加減法本領的同時,掌握、領悟、運用、內化數學的思想方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成長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以下我將對學前兒童20以內加減法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和備課組成員對日常教學中的反饋等方面進行論述。
二、學前兒童對20以內加減法的掌握程度
筆者對本校287名一年級新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加減法。問卷調查顯示:尚未正式系統(tǒng)學習20以內加減法時,就有超過五分之四的兒童會正確計算10以內加法了。有超過一半的兒童會正確計算10以內減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兒童會正確計算20以內進位加法,只有將近六分之一的兒童會正確計算20以內退位減法。
這樣一份調查問卷顯示:(1)大部分學前兒童對10以內加減法都有一定的基礎,只有極少部分兒童在入學前對加減法沒有接觸;(2)進位加和退位減對于未系統(tǒng)學過的孩子難度明顯增加,退位減對于孩子的難度是最大的。
因此,我們確定了“20以內加減法”運算教學的目標:通過數運算知識的學習,學生應該知道各種運算的意義、基本法則及各種運算之間的關系;能有順序地排列算式并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存在。
三、基于學情的20以內加減法教學之我感
為了真正實現“育人價值”,筆者及學校備課組成員不斷研討,力爭通過課堂實踐和反饋讓孩子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一年的實踐中,筆者及備課組成員分別對“5以內的加減法”“9加幾”“十幾減9”這三堂課進行深層次研討。
1.歸納中的概念教學
孩子進入小學實際上才真正意義上接觸加法,而加法本身是一種概念。筆者發(fā)現盡管不少新入學兒童會熟練地運用書面符號的形式來進行“20以內加減法”計算,但不少兒童尚沒有真正理解加減法的概念本質,或者理解得不夠透徹,他們大多在運用實物、數數心算和書面符號程序之間沒有建立應有的聯系。所以在“認識加法”教學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先從“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小朋友,現在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的實際情境中,學生體會到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就是把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來的意思。再通過大量的舉例,從時間上的先后、從空間中的先后等這些大量的舉例發(fā)現,要求總數是多少都要把兩部分合起來。歸納出本質屬性后給加法算式的各部分命名,形成加法的概念。
2.教與用的結構教學
在“育人價值”方面提出要讓孩子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過程,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靈活判斷與選擇的意識和能力??v觀整個20以內加減法,其層次性不言而喻,“5以內的加法”是教師“教結構”的過程,數的組成是加法的基礎。有了5以內的加法的計算方法自然對“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遷移的能力也就是“用結構”的過程,也是思想感悟的過程。
3.“說”“寫”中的算理理解
為了避免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為了培養(yǎng)孩子自主探索、歸納提煉的方法,筆者采用“說”“寫”結合的算理理解。其中“寫”指的是讓孩子記錄思考的過程。它的好處在于讓每個孩子都有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做到了面向全體,培養(yǎng)了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思考過程的習慣。學生不再拘泥于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達到了個體學習由“一”到“多”的過程。
四、“育人價值”的水到渠成
“20以內加減法”是口算、筆算、估算的基礎,在經歷這樣一個結構化體驗后,筆者及備課組成員對“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等100以內加減法計算進行跟蹤反饋,孩子們的算理、估算意識、數學思想方法和靈活判斷與選擇的意識自發(fā)產生,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周志華.小學數學教學整體綜合設計的實踐探索[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4]吳亞萍.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