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萬毅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精神;重要性;缺失原因;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22—0057—01
當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zhì)如何轉(zhuǎn)變、課程目標怎樣達成、課程任務如何安排,成為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無論以何種觀點看待語文教學,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語文學科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同語文能力的發(fā)展相輔相成。筆者認為,如何將人文精神落實在語文教學中,是當前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關鍵性問題。
一、初中語文教學需要重視“人文精神”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筆者認為人文精神應該是:第一,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要體會漢字、成語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還要從內(nèi)涵深處追究原因。這個思考后的認識,是人文精神獲得的必經(jīng)之路。二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的批判標準化,追分目的單一化,容易使學生過于呆板、單一地思考和認識世界。只有在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的過程中強調(diào)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科的發(fā)展。
二、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從教學實踐看,筆者認為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原因有這樣幾個。
1. 教師所具備的素質(zhì)不夠。有的語文教師在知識儲備方面有所欠缺,不能較好地對人文精神進行傳遞。人文精神說到底是一個量變達到質(zhì)變的過程,充足的知識儲備能給教師嶄新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而這樣的素養(yǎng)最終會形成一種教師氣質(zhì),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增長他們對事物的見識、見解。
2. 缺乏對學生人文個性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課后的備課以及課上的教學中往往給出對于某個問題指向性的思維,但這樣的思維的獲得對學生來說極具局限性。對此,教師應先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再進行歸類梳理,讓不同個性、不同認知的學生有獨立的思考和總結(jié),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對文章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強了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3. 文化人格構(gòu)成上的缺陷。劉國正先生指出:“語言不僅能表達思想,醞釀感情,還能體現(xiàn)作者的個性和品德?!爆F(xiàn)在中學的語文教學中很少有漢語言的人文價值的發(fā)表和聲明。使用者也被壓抑了個性,從而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單一化,久而久之,語文教育只能培養(yǎng)出有知識沒有智慧、有目標沒有信仰、有欲望沒有理想的學生。
三、語文教師要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與弘揚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生要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語文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身為語文教師,要積極采用多種方式加強人文精神的滲透。
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盡量避免教師設計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回答標準答案這種模式,應當采用訪談的方式,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發(fā)揮空間,讓學生通過交流、溝通,有自己的認識與見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再引導學生進行邏輯分析,使學生自己認識,自己否定,再認識,再否定,全方位提高學生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例如,在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五課《孔乙己》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小說中有幾處寫到眾人的哄笑,他們?yōu)槭裁炊??作者用眾人的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深意?在大范圍的邏輯思維下,學生往往會體會到文章的蹊蹺之處,能夠增加閱讀的興趣,深化對文章的理解。
教師要善于制定人文化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不只是讓學生知道分段落、看結(jié)構(gòu)、說主題思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課文所表達的內(nèi)涵,從而實現(xiàn)教育意義。語文不是呆板地教學,而是靈活地運用問題。伏爾泰說,自然需要解釋,而人只能理解。學生有著各自獨特的個性與鮮活的生命力,他們有自己的是非判斷力、真實情感、知識經(jīng)驗。“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點。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認識到“人文精神”對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性;認識到“人文精神”將會決定一個人以后的人生境界與胸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zhì)量。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