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娟
中學歷史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獲取、理解、處理信息的歷史思維能力。史料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人教版歷史教科書提供了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輔助史料,不僅符合當前課改的需要,也能夠讓學生以最方便快捷的閱讀史料,掌握有效信息,提升學習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運用教材輔助史料進行歷史教學也成為了越來越多的教師關注的問題。
一、分析教材輔助史料的特點
1.來源可靠性
史料的范圍很廣泛,史料獲得的渠道也很多,一是課本,二是由教師在課外搜集。歷史教科書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正文部分;另一部分是輔助課文內(nèi)容,包括單元引言、課前提要、文獻資料、歷史地圖、本課要旨、本課測評、學習延伸等。使教科書成為史料的來源地,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有效工具。歷史教科書中選擇的輔助史料盡管有極少內(nèi)容因為時代的發(fā)展,史學觀點有落伍,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加以調(diào)整,但相比較其他渠道的史料來源而言,教科書中的史料是編撰者精心挑選的,但權威認證過的,和正文內(nèi)容緊密關聯(lián)、經(jīng)過考證的較為可信的史料,應該成為歷史教師進行史料教學的首要選擇。
2.內(nèi)容豐富性
新編歷史教科書中增加了大量史料,除了直接引用原始資料外,引用大量歷史照片、圖表等。史料類型多樣,文字史料包括公開的檔案資料、史書的記載、報刊雜志、文學作品、學術著作等,非文字史料包含有繪畫、壁畫、漫畫、人物圖像、文物照片等,這些史料使得教材內(nèi)容變得豐富多彩。史料所占篇幅甚至可以和正文系統(tǒng)不相上下,成為教科書的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史料通過“課前引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資料回放”、“學習延伸”等方式呈現(xiàn),不僅給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方便,也便于引導學生關注輔助史料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認識教材輔助史料的作用
1.彌補不足,增加歷史真實感
歷史教科書正文內(nèi)容限于篇幅,提供學生構(gòu)建歷史表象的資料相對有限。教科書編入史料,學生更形象的感知歷史,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jié)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因此,原有正文基礎上適當補充一些典型史料,既是教科書知識內(nèi)容的延伸、加固和補充,增加歷史信息的真實感,以彌補教科書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又可以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可謂事半功倍。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的形式多樣,如語言、手勢、史料、文物等。在新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就引入了大量史料用于歷史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文獻資料、有歷史圖片,這也方便了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歷史圖片更具直觀性,歷史圖片可以作為文字敘述的佐證,得出的歷史結(jié)論就更有可信性。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掌握了大量的圖片時,就不僅增加趣味性,更加速學生接觸和接受歷史信息的速度。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7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就引入了五幅圖片和四則史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史料創(chuàng)設美國經(jīng)濟從繁榮走向危機,危機后工業(yè)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的場景,政府仍然自由放任反而導致矛盾更加激化的場景。學生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中就比較容易理解經(jīng)濟危機的發(fā)展狀況了。
3.活躍課堂,提升教學科學性
人教版教科書限于篇幅的原因,內(nèi)容具有史實相對比較少,結(jié)論比較多的特點。教科書中有著許多難以理解的概念,給學生學習歷史增加了難度,也培養(yǎng)不出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教輔資料滿天飛,網(wǎng)上試題應有盡有,雖然給教學帶來方便,但這些史料,質(zhì)量和可信度存在很大問題,有些材料冗長、艱澀難理解,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影響了教學進程和課堂效率,使學生對材料望而生畏,反而起到負面效果。教科書的史料具有相對可信的價值和重要性,是解讀教科書內(nèi)容最貼心的材料。解讀教科書中的史料應成為教師的首選,發(fā)揮其最大教學價值,然后考慮其它的歷史課程資源。
三、利用教材輔助史料的策略
1.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史學功底
課文輔助史料形式多樣,材料豐富,有些原始史料,圖片資料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這就依賴教師的解讀。所以,教師的素質(zhì)顯得特別重要。深厚的史學功底,是決定歷史課堂能否有廣度有深度的決定性因素,是決定對教科書重點史料解讀能否游刃有余的必備武器,所以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做到廣泛閱讀,了解新的史學觀點,加強自己的史學素養(yǎng)。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解讀史料時用通俗易懂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史料分析透徹、能夠提綱挈領的總結(jié)、提出有助于拓展延伸的問題等等。
2.教師要理清史料與課文的邏輯關系
教科書輔助系統(tǒng)中引進的史料一般是對正文系統(tǒng)的補充說明,只有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起到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教師要理清輔助史料與課文內(nèi)容的關系,對原始資料中一些難懂的文字,教師不僅要自己搞清楚,而且要考慮在課堂上如何靈活運用這些輔助資料,穿插在哪一過程中講述最好,如何進行課程控制,在教學時怎樣引導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把學生如何運用輔助史料進行學習和復習都要在備課過程中考慮到。使學生明白,輔助材料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結(jié)論,側(cè)重于理解,而不是記憶,不能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同時又要提醒學生要關注輔助史料,它們是學習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史學修養(yǎng)
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所以受到中學歷史教師的青睞。教師解讀史料解析的重點在于把核心的材料分析透徹,史料的理解運用,一要充分,二要恰當。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問題和需要牢牢抓住有效的、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告訴學生歷史是復雜的,變化的,由多因素構(gòu)成,所以要從多個角度去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史學修養(yǎng)。
課文輔助史料豐富多彩,我們要善于挖掘、科學運用,使輔助史料發(fā)揮應有的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