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棟
隨著1946年中央提出“向南防御,向北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后,制定了占領東北建立解放區(qū)的計劃,其中為滿足全面戰(zhàn)爭的需要,改善經濟狀況成為必要。以陳云為首的黨的一批優(yōu)秀財經人才在東北地區(qū)建立起來完善的財經體系,使東北解放區(qū)成為對抗美蔣政權的基地。作為東北解放區(qū)的重要地帶,吉林省作為國共兩軍進行拉鋸的地帶尤其特殊的地位,1948年11月長春解放后,吉林省解放區(qū)才全面建成。按照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劃分,作為五種經濟形式之一的合作經濟成為了黨重視和發(fā)展的對象。1946年到1949年,吉林省建立了一批以供銷合作社為主的合作社經濟模式,形成了“基層社——縣區(qū)社——省社”的層級模式。截止1949年,全省合作社覆蓋范圍涵蓋長春市、吉林市、安圖、永吉、琿春、樺甸、敦化、蛟河、延吉、汪清、舒蘭、榆樹、德惠、扶余、農安、郭前旗、懷德、長嶺、長春、磐石、雙陽、九臺、伊通、和龍、乾安等25個縣市,社員人數達到681914[1]人占到全省人數的20%以上,募集股金達73199985元。[2]從數量上來看,吉林省各市縣都有了較大發(fā)展,其中汪清、長春市、舒蘭等地數量更多,
如長春市合作社數量達到108個之多。[3]
1946到1949年間,吉林省合作社社員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加。社員的增加得力于合作社數目的增多,全省25縣市1946年共成立合作社31個,1947年新增118個,1948年新增248個,1949年新增627個。合作社數目的數倍增長得益于黨對于合作社工作的重視,在東北局制定的合作社發(fā)展方案中,吉林省得以踐行實施。數目的增多不僅使合作社完成了“每區(qū)至少辦好一個到兩個較好的合作社”[4]的要求,合作社看似有些“冒進”式的增長使社員人數大大增加。為鼓勵廣大群眾加入合作社,黨進行宣傳教育、政策扶持、優(yōu)惠利民等方面的措施,在“堅持自愿”的原則下吸引了大批社員
1946到1949年吉林省合作社的社員組成是以工農為主的合作社。按照合作社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辦社原則,全省合作社社員中按照出身分為貧雇農、工人、中農、肩挑小販、城市貧民、公交職員、獨立勞動、自由職業(yè)、店員、知識分子、商人、富農、地主、其他等十四類,其中以貧雇農、工人、中農、城市貧民的人數最多。各縣市也有相當數量的地主、富農參與到合作社中來,成為社員乃至管理人員。這種現象在長春市、吉林市等地區(qū)比較明顯,以長春為例就有地主421人,富農236人。此外,根據地區(qū)不同,不同出身的人數也有一定差異,但就全省綜合情況來看,是以工農為主的合作社。
吉林省合作社入社資格和標準是在變化和發(fā)展的,1946年吉林省在土改背景下誕生的一批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自發(fā)性,如汪清、延邊等地的合作社對社員進行限制,通過股金的方式入社,但沒有對股金設限。這導致一些土改不徹底的地區(qū)地主、富農投入的股金較多從而控制合作社經濟,社員成分中地主、富農控制了合作社,由于那一時期黨的政權建設不穩(wěn)定,百姓怕地主、富農日后得勢,秋后算賬,對于這種狀況只能默默忍耐。隨著國共戰(zhàn)爭中,由戰(zhàn)略防御轉而進行戰(zhàn)略反攻,東北解放區(qū)得以鞏固,蔣介石政權的失勢這種局面在有了解決的群眾基礎。1948年11月吉林省合作會議對于整頓合作社問題予以高度關注,其中合作社中的社員問題成為日后整社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于被地主、富農掌握的合作社進行整頓,確立民主機制,將地主、富農的權利限制在一定程度內,從而打破了合作社盈利、分紅的狀態(tài),轉向為群眾服務。地主、富農越來越被邊緣化,工人、貧中農民等成為了合作社的主人。
從性質上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作社區(qū)別于西方自由經濟模式下合作社的狀態(tài),是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的合作社,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員構成上來看,無產階級作為合作社的主流充當著重要作用。工人、貧中農、城市貧民都不同程度上的參與到了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他們接受黨對他們的培訓,成為了基層合作社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總體上來看,1946年到1949年吉林省合作社的發(fā)展是明顯的,通過合作社社員成分的變化使合作社成為了社會主義化的合作社,對于個人來說滿足了廣大貧窮人口的生活生產為題,對于國家來說對解放戰(zhàn)爭、物資供應等方面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吉林省合作社狀況表[Z].長春:吉林省檔案館,1949.
[2][3]吉林省合作社社員狀況表[Z].長春:吉林省檔案館,1949.
[4]關于開展農村合作社工作的指示[Z].沈陽:遼寧省檔案館,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