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
[摘要]翻譯是學生學習和理解文言文內容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翻譯文言文的具體方法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留、換、調、引、增、刪。教給學生翻譯的方法,以期能夠幫助廣大學生除卻文言文的學習之困、失分之殤。
[關鍵詞]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具體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31001701
翻譯文言文是指把文言文各個句子的意思用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變?yōu)榇蟊姸寄苊靼缀屠斫獾恼Z言。翻譯文言文要遵循“信、雅、達”三個原則,“信”即翻譯要忠于原文,不能隨意增減、歪曲原意;“達”即翻譯要通順流暢;“雅”即翻譯出來的語句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且生動優(yōu)美。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準確、通順地翻譯文言文,語文教師應當教給他們一些翻譯方法或技巧,使他們攻克學習難點,進而真正體會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有兩種,分別為直譯和意譯,而且這兩種方法有主次之分,具體為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二者相互結合、互為補充。所謂直譯,就是將文言文逐字逐句地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同時要做到實詞和虛詞文意相符,字字落實,尤其是對關鍵詞語的翻譯要求更高,要依據(jù)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來確定它的具體含義,看看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jié)詞的含義相同或相近。此外,在直譯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句式的一些特征,如是否是特殊句式,句子中是否包括詞類活用、是否有古今異義字,等等。這些情況必須要準確分辨,才能正確地翻譯句子。
意譯,顧名思義,就是把文言文某些語句的大意翻譯出來。文言文有些語句直譯有一定難度,這時候就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逐字逐句翻譯,可以適當?shù)卦鰷p文字或者調整某個詞語的位置,這樣,譯文會更加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便于人們理解。因此,意譯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是它也有不足,就是不能將原文中的每個字都翻譯出來。通常情況下,在遇到比喻、互文、擬人、借代、委婉等修辭手法的語句時,可以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
二、文言文翻譯的具體方法
翻譯文言文的具體方法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留、換、調、引、增、刪。下面我們來具體說明。
(一)留?!傲簟奔幢A?。這個方法適用于文言文中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以及人名、地名、建筑、朝代、年號、官階、度量單位等。比如,《岳陽樓記》開頭一句“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其中“慶歷四年”是年號,翻譯的時候可以保留不變。
(二)換。“換”即替換,文言文中有很多詞語表示的意思雖然沿用至今,但是現(xiàn)代漢語中已有了其他詞來代替,遇到這種情況,在翻譯時應當用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相當?shù)脑~匯來代替原文中的詞。比如,文言文中的“吾”“爾”指“我、我們”“你、你們”,雖然這些詞匯的意義一直沒變,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有了相應的詞語,所以在翻譯時要用“我、我們”“你、你們”來代替。再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十年春,齊師伐我”,其中“師”要用軍隊來代替,“伐”要用“攻打”來代替,整句話翻譯為“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三)調。“調”即調整,也稱為“移”,是指翻譯時將文言文中的句子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格式來調整語序,包括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比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謂倒裝句,應當翻譯為“你太不聰明了”。再如,《傷仲永》中的“還自揚州”是狀語后置句,應當翻譯為“從揚州回家”。
(四)引?!耙奔匆辏难晕闹幸辉~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多種意思基本上是由某個詞的本義派生和引申出來的,因此,在翻譯時要注意這些詞,要根據(jù)具體語境來選擇正確的引申義。比如,《岳陽樓記》中的“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翻譯為“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guī)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為擴大,“制”本義是制作、制造,引申為規(guī)章、制度,再引申為規(guī)模,在翻譯這句時應當選取它們的引申義。
(五)增?!霸觥奔丛鲅a。首先,文言文中大多數(shù)是單音節(jié)詞,翻譯時要把這些文言單音節(jié)詞加以擴充,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齊師伐我”應當翻譯為“齊國軍隊攻打我國”。其次,文言文中省略句較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當譯為“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泄盡了”。
(六)刪。“刪”即刪減,文言文中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有的虛詞在語句中只是起表達語氣的作用,可以不譯。 如《曹劌論戰(zhàn)》中的“夫戰(zhàn),勇氣也”,其中的“夫”是發(fā)語詞,“也”是表示判斷的語氣詞,都不用翻譯。
雖然方法和技巧是死的,但是在具體的運用中,學生要根據(jù)表達要求靈活運用。每一種翻譯方法和技巧都不是孤立的,一般情況下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復習和鞏固所學方法,也能夠使他們更準確地翻譯文言文,了解其真實含義。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