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桂芳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1—0095—01
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并緊扣教學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的場景或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開啟思維,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知識、掌握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引起思考和聯(lián)想,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一、巧設疑難,激發(fā)熱情
有的教師抱怨學生上課“死氣沉沉”,學生在上課時對教師的提問經常是一問三不知。其實,學生之所以對教師的提問不屑一顧,往往是因為教師的提問缺乏趣味,學生感到厭倦,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主動舉手回答?!叭绻罩虒W法的指示辦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是未必會有什么效果的”(贊科夫語)。這是因為“未經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在教學中,教師無激情講課,學生必然無激情聽課;教師無真情講課,學生必然無真情聽課。沒有激情,課堂教學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真情,師生即使面對面,也猶如背對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會在師生間產生一種互相感染的效應,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誘發(fā)學生進入教材學習的欲望。
二、聯(lián)系生活,學以致用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lián)系生活展現(xiàn)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如,筆者上《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課時,課前先引導學生們說說有關青海玉樹地震的新聞,然后引出有了災情后,總是走在前面的人民子弟兵,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人民子弟兵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精神。
三、借助圖畫,激發(fā)共鳴
圖畫內容應該是課文的精髓。圖畫要形象生動、色彩鮮明,能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fā)學生的愉悅情緒。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還必須有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渲染,這樣才能有效地再現(xiàn)課文中用語言描寫的情境。如,在教授《浪花》一文時,筆者精心設計了圖畫,天空是藍藍的,白云朵朵,海鷗在天上自由飛翔。海水也是藍藍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黃色的沙灘上有貝殼、小蝦。畫面中的人物是一個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攏,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縫。學生們看到了這幅圖,他們完全被吸引了。他們非常樂意地學習《浪花》一文,在教到浪花悄悄地瘙癢了小女孩的小腳丫時,筆者請一個像畫中女孩的學生去“瘙癢”了圖畫中的小女孩的腳丫。學生都像畫中的女孩一樣開心地笑起來,情感上起了共鳴。由于師生情感投入,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在愉悅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美。
四、錘煉語言,練好本領
教學語言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教師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后也體現(xiàn)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tài)勢美。
五、有情有趣,觸發(fā)聯(lián)想
教學情境,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具體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演示、圖文結合、角色扮演、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出有情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學習語文。這樣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如,《清明上河圖》一文雖然對圖的介紹很詳細,但學生僅僅依靠書上的插圖去體會《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是遠遠不夠的。對此,筆者在學生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課件,形象地配樂展示了清明上河圖的全幅,以直觀的形象觸發(fā)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引起了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創(chuàng)造出最佳的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感受中接受了知識,從而達到對課文的深層理解與感悟。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