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天菊
【關鍵詞】 體育教育;素質教育;教育性;興趣性;隨時性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1—0071—01
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對體育教師的要求,無論是體育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體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所以,作為體育教師,要端正教學思想,從適應社會需要、培養(yǎng)人才素質出發(fā),樹立以育人為目標的現(xiàn)代教育觀、人才觀。為此,教師除對所任學科知識的融匯貫通之外,還要對相關學科有一定的造詣,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應變能力等。這樣,教師在執(zhí)行體育教學任務時就會得心應手,提高教學效果。
一、體現(xiàn)體育的教育性
1.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對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要經過一個復雜的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付出較大的體力并進行積極的思維。在練習中會產生很多的生理性反應,如疲勞感、疼痛感、酸脹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傷等。在此情況下需要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礙,這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2.體育教學是為了促進身體的發(fā)育,因而要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教師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措施要求學生按計劃完成規(guī)定的量和強度,如規(guī)定跑的距離、動作的次數(shù)、動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什么動作等,以保證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長期參加規(guī)范、嚴格、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在教師的培養(yǎng)指導下就會增強組織觀念和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形成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習慣。
3.學校體育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性。因此,無論參加哪一項體育活動的評比和競賽,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因此在體育活動中教師要大力提倡團結協(xié)作,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體主義精神。體育教學還要把教育貫穿到教學中去,利用體育教學豐富的教育因素加強學生的德育。第一,通過嚴密的課堂組織培養(yǎng)學生動作迅速、聽從指揮、遵守紀律、協(xié)同行動的良好習慣和作風。第二,通過教材的游戲內容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熱愛集體、勇敢頑強、機智果斷、遵守規(guī)則等良好的道德品質。第三,通過田徑、球類、體操等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勇敢、果斷、機智、頑強的意志及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第四,體育運動最富有競爭性。體育教學常以對抗性練習和教學比賽的形式出現(xiàn)。通過比賽既能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體能狀況、身體素質,以及技術水平、戰(zhàn)術意識等要素,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堅毅果斷、自信、積極向上的品質,以及勝不驕、敗不餒、服從裁判、遵守紀律、與同伴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作風。因此,運動競爭是技術、戰(zhàn)術、智力的競爭,是身體素質的競爭,也是意志品質和心理素質的競爭。
二、重視學生的心理及體育的興趣性
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必然。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在身體方面,不僅要求要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體育這一獨特的教育形式,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可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頑強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質及堅強的意志,發(fā)展他們的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要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培養(yǎng)他們自尊、自愛、自信。
體育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并使之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指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運動的內在潛力和樂趣,以良好的教學形式,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并把穩(wěn)定的興趣培養(yǎng)為自我鍛煉的習慣,使學生學有所得,受益終身。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體育基本知識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教會學生運用知識技能的方法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增強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三、突出體育的隨時性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完成學校體育目的和任務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可鞏固和擴大體育課效果,使學生得到全面鍛煉。因此,必須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兩操、兩活動,進行隊列操練、身體基本訓練,狠抓基本體操的質量。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愛好,組織小型多樣的活動,注意生動活潑,講求實效,持之以恒。這樣不僅能很好地完成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鞏固和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而且還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素質。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