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十分廣闊,既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發(fā)展思維,提高自學能力,也能增強課堂的直觀性,豐富教學內容,增強知識的可感性和深刻性,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提升。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積極運用比較法,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易到難、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方式。尤其是面對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方法不當?shù)闹新殞W生,比較法更是切實可行,能夠更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思維空間,優(yōu)化中職語文教學。
一、同一題材或主題,不同作者作品比較分析
對于同一題材的寫作,不同的作者因其立意不同、觀點不同,文章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也會異彩紛呈。語文教師要歸集同類主題的文章讓學生比較著閱讀,從內容、結構、寫法上進行列表分析。
以《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為例,三篇文章都以戰(zhàn)國時期的秦王朝為談論對象,作者分別為賈誼、蘇洵和杜牧。通過閱讀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形式不同:賈文、蘇文屬于文言文論文,杜文是以賦的形式創(chuàng)作的;議論的角度也不同:《過秦論》以秦朝興亡的史實作為立論依據(jù),總結并提出了自己的論點——“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旨在借此觀點提醒漢文帝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六國論》從六國被秦所滅的角度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運用隱喻的手法批評北宋王朝茍安妥協(xié),不思抗戰(zhàn)的懦夫行為;《阿房宮賦》則以阿房宮為題材道出了秦之速亡的內在原因,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論點,借古喻今的目的是給唐王朝敲響警鐘。學生通過三篇文章的閱讀,頓悟了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六國和加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比較法閱讀給學生帶來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教師也可以同一形式的課文相比較來導入新課,如教蘇軾的《石鐘山記》時,教師可挑選學生已學過的同類型的課文進行新課導入:“同學們,還記得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它的姊妹篇蘇軾的《石鐘山記》,比較比較它們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回想著《游褒禪山記》的內容和形式,它形似游記散文但并不側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寫,而是落腳于議論,偏向于因事說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寫法,采用的是敘議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具體的游記來闡述其中的哲理。學生通過教師的導語指引,不僅復習了上一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對新學課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石鐘山記》的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分析
對于同一作家的作品,因其創(chuàng)作道路上歷經(jīng)社會的變遷、個人境遇的變化,思想觀念也會隨之改變。我們只要細細閱讀他們不同時期的作品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不同基調有著不同時代的色彩和烙印,讓學生比較著閱讀有利于他們全面了解作家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
以李清照的詞作為例,早期的作品《如夢令》是一首描寫夏日泛舟郊游流連忘返情景的詩詞,詞中作者用清新自然的語言表現(xiàn)出因酒后迷路而誤入荷花池的歡樂情形,閱讀起來讓人深深體會到李清照早期的幸福生活,字里行間反映出來的是她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情懷。而后來作者經(jīng)歷了社會的動亂和家庭的變故后,寫作的詞風大變。我們從她的后期作品《聲聲慢》中不難看出李清照國破家亡后凄慘的生活境遇,心境也由當初的幽閑閨情變?yōu)槿缃竦那楦型纯唷?/p>
又如,現(xiàn)代文中魯迅的作品是最多的,我們學他前后的作品進行分析比較,可以看到他的寫作形式和表現(xiàn)的思想也有所不同。前期代表作《孔乙己》《阿Q正傳》《藤野先生》以小說和散文的形式為主,精準地審視了國民的劣根性,看著鄉(xiāng)土的敗落展現(xiàn)出知識分子的彷徨和惆悵,“哀其不平,怒其不爭”是這個時期魯迅寫作的主題思想,傾向于“冷嘲”為主。后期的代表作《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以雜文形式為主,魯迅以筆為武器旨在喚醒人們沉睡和麻木的意識,讓大家看到時政的昏聵而奮起反抗,在與各種學術觀點的人的論戰(zhàn)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的時弊,批駁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現(xiàn)了一個進步文學者不畏權勢,敢于“熱諷”的愛國情懷。
三、文言文中實詞、虛詞等古漢語知識的比較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教學目標中明確指出,要“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運用比較教學法,啟發(fā)學生理解和記憶文言文基礎知識,在溫故知新中積累和運用文言知識。
1.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比較
《鴻門宴》一文中,“謝”字共出現(xiàn)過三個不同義項,分別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動詞,道歉、謝罪;b.乃令張良留謝:動詞,辭別;c.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動詞,感謝。這三個義項都是“謝”字在文言文中的常用義項。教師在對本文的教授過程中,只要引導學生對這三個例句所處的前后文意進行比較理解,就可以歸納總結出“謝”字在每句中的不同釋義,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實詞的認識。
2.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比較
古漢語中實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也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大都會對詞語的古義和今義進行對比分析,以突出二者的相異之處?!队伟U山記》的“思考與練習三”通過認的比較,不僅讓學生明確了字詞的意義,而且深化了對原句的理解。
3.文言虛詞的比較
文言文的虛詞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棘手難題,虛詞的用法很多,可翻譯成不同的詞義,對于初學者來說難于掌握,但不是說文言文虛詞沒有規(guī)律可循。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妨采用比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全面了解同一個虛詞的多種用法和含義,幫助學生尋找各種句型的虛詞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歸納整理,從而快速掌握其用詞的規(guī)律性。以“而”為例,在文言文中,“而”字應用廣泛,語文教師可以找出不同含義的“而”字句子來,如“蟹六跪而二螯”“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學而不思則罔”等,與學生一起來探討它的詞義:分別表示“并且”“然后”“地”和“但是”在理解這些典型例句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自己歸納“而”字運用的規(guī)律。學生之間互動總結很是到位,把“而”字的用法分為四類:一是表示并列關系,二是表示承接關系,三是表示修飾關系,四是表示轉折關系。比較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虛詞,從句子結構入手讓學生正確地理解了詞義和掌握其運用的方法。
總之,比較閱讀是最佳的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閱讀方法,是提升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比較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供比較的內容也甚多,只要運用得當,比較閱讀就能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啟發(fā)和引導的作用,提高閱讀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