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如何有效地教學”和“如何有效地學習”,是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的一個棘手問題。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已成為解決學生語文素養(yǎng)問題的突破口。古詩文教學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來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教學意圖呢?比較閱讀教學可能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的經(jīng)典之作。在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兩首詞做比較學習,尋求差異,在異中求同,提高記憶和理解的效果。同時,讓學生自覺地閱讀、積累、理解和運用古詩文,以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和審美情趣。
一、開門見山,主題導入
在開始教學時,教師應該清楚地向學生明確比較的對象,直接進入教學主題。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南宋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都是寫愁的詞,是詩歌中永遠的歌者。李煜和李清照,這兩位作者,一個是詞中的明君,一個是文壇上的女杰。一個稱為大眾精神的開端?!霸~自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國維)”。一個則被認為“詞別是一家”的宗師。顯然,這兩位作者的身世以及所處的年代為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明確主旨,反復誦讀
在明確教學目標后,學生在進行比較之前需要讀兩首詞。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重復誦讀是學習古典詩歌最好的方法之一。閱讀后,選擇一個可比較的點進行進一步閱讀。這兩首詞合為一體,是寫愁,愁的內(nèi)涵、愁的意蘊、愁的情趣和風格各不相同。古詩詞可通過幾種閱讀方式來初步感知,如自由閱讀、默讀、齊讀、范讀、聆聽名師讀。學生對詩歌的一般內(nèi)容有了粗略的了解,準確把握了詩歌的節(jié)奏,可以清楚地看到《虞美人》和《聲聲慢》都是充滿了深情的詞作。當再次朗讀時,就會讀出字字血、聲聲淚。
三、重點比較,賞析探究
選擇和確定比較的點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比較時可運用類比和對比的方法:類比的焦點是尋求相同的點,找到相同的點;對比是側重于尋求差異,突出兩者之間的差異。下面是情感表達、寫作技巧和修辭手法的比較。
趙宋對南唐的征服使李煜失去了皇帝的王位,但他在詞的創(chuàng)作領域卻取得了杰出成就。從南唐君主到階下囚的經(jīng)歷,他從醉生夢死的生活中清醒過來,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他用自己的話語深情地傾訴:“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沉入了一條悲傷的長河之中,無法自拔。他以詩的方式描繪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他用恰當?shù)谋扔餍蜗蠡顺橄蟮那楦?。在詞作中,永恒的宇宙與短暫而多變的生命形成鮮明對比?!皢柧苡袔锥喑睿壳∷埔唤核驏|流?!彼哂懈叨鹊钠毡樾院偷湫托浴_@是一種無法與天地隔絕的巨大悲哀。它包含了所有人類的悲痛和哀傷。
對于李清照,在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在余生中度過了痛苦的歲月,遭受著國家的毀滅和丈夫的死亡,她告別了天真爛漫的美好時光。詞作《聲聲慢》主要表達了她的個人不幸和低落情緒。“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通過描繪秋天的景色,我們可以看出家園毀滅的悲哀和家破人亡的無奈。在結構上,它突破了上下闕的局限性。所有的話都集中在心頭,故意夸大憂郁。首句十四個重疊的詞,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情,她在尋找的是什么:昔日少女的情懷,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還是現(xiàn)在的無奈與傷楚。在這冷清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孤獨、憂郁和動蕩不安的心情躍然紙上。這點點滴滴匯聚而成的“愁”,讓人惆悵不已,傳達出種種無法言說的悲痛,激起讀者的共鳴。整個詞充滿了淚水,感動,悲傷,充滿藝術感染力。
四、應用擴展、知識轉移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課本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通過課外時間閱讀李煜和李清照的其它詩作,進而閱讀其它的優(yōu)秀古典詩詞,收集整理,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拓寬閱讀水平,提高語言能力。
教師在文本比較中要注意:一是價值的比較,二是不漏痕跡的比較,要水到渠成,才可以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文本比較應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它似乎突破了教學的困難,深化了文章,擴大了學生的思維。事實上,這是文本的最高層次的比較。這是“有教無痕,潤物無聲”,這種比較需要教師和學生后天的功底和素養(yǎng)做保障。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比較閱讀可以達到薄書讀厚的效果,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閱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