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摘 要】學堂樂歌的興起是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的主要標志。形成了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相區(qū)別的新的音樂。“學堂樂歌”是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開端,為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徹底改變了我國舊式私塾無樂無歌的教育模式。本文從學堂樂歌興起的背景、主要內容、發(fā)展進程等方面進行綜述,闡述學堂樂歌對當今學校音樂教育的影響和深刻意義。
【關鍵詞】學堂樂歌;學校音樂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1-0041-02
一、音樂課程學科地位的確立
近代自學堂樂歌以來,政府重新將音樂教育加入教育體系中,并在這時形成了中國近現(xiàn)代的學校音樂。清朝末年開辦新式學堂是洋務派大臣們?yōu)榱司韧鰣D存、興國育才的一項措施。雖然主要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側面也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樂歌作為新式學堂里的一門課程,從無到有,也慢慢確立了它的學科地位。從20世紀初開始,學堂中正式設立樂歌課,民國建立后得到迅速發(fā)展,到20世紀20年代,樂歌課正式更名為音樂課。
二、學堂樂歌的興起
在1840年,發(fā)生了鴉片戰(zhàn)爭。英國人用軍艦、大炮強行打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戰(zhàn)爭導致了外來西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激烈碰撞。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發(fā)現(xiàn)我們不僅器物不如西方人,還有在教育、制度以及文化藝術等方面也不如西方人。漸漸地,大家都認識到了西方“軟文化”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戰(zhàn)爭促使西方音樂文化如宗教音樂和教會學校音樂等的傳入,從而使中國近代音樂的發(fā)展添加了新元素。19世紀末的中國音樂正處于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外來的交融狀態(tài)中,而以上所說的幾個方面加上留學于日本的學生興起了學習日本文化的運動,這些都為新音樂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沃土。這種新的音樂文化,就是中國近代對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學堂樂歌。
三、學堂樂歌主要來源
(一)來源于日本的學堂樂歌
伴隨著晚清和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學堂樂歌在中國與日本還有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產生,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音樂特色。在當時,國內的大部分音樂人留學于日本,受日本學校歌曲的影響,他們在留學歸國后,在新式學堂中選曲填詞,形成了學堂樂歌。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辛漢等,他們最常用的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選曲填詞,這也形成了學堂樂歌整體創(chuàng)作的一個鮮明的特征。例如沈心工的《工農兵聯(lián)合起來》是根據(jù)《中國男兒》的曲調進行改編填詞的,而《中國男兒》的曲調又是來源于日本校園歌曲《宿舍里的舊吊桶》。還有夏頌萊于1903年填詞的《何日醒》采用了奧山朝貢恭的《櫻井的訣別》的曲調。辛漢填詞的《隋堤柳》是日本歌曲《近江八景》的曲調。沈心工曾經說過:“余初學作歌時,多選日本曲”。可見日本校園歌曲對學堂樂歌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來源于歐美國家的學堂樂歌
辛亥革命后,歐美國家的曲調大量進入到中國,也被當時的創(chuàng)作人選曲填上了中國的歌詞。例如《離別的愛人》來自德國的民歌《孔拉德兄弟》?!队木印肥抢钍逋鶕?jù)德國民歌《真摯的愛》填詞而來的。沈心工編纂的《學校唱歌集》第一集(1904)第八曲《雪》采用的是法國民歌《月光》填詞改編的。李叔同的《國學唱歌集》中的《哀祖國》也是采用《月光》填詞的。沈心工的《勉學》選曲于美國歌曲《洛薩.李》,《拉纖行》的選曲來自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
(三)來源于中國作曲家自己創(chuàng)作的學堂樂歌
完全由我國音樂家自己創(chuàng)作的學堂樂歌不是很多,但也有幾首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例如1904年楊皙之作詞,沈心工作曲的《黃河》,曲調非常雄渾激昂,比較符合歌詞的意境。后來曾志忞也有對《黃河》譜過曲,但是曲調稍顯平緩,氣勢不夠。所以大家更加熟悉沈心工譜寫的《黃河》。其次是李叔同作曲作詞的三部曲《春游》,此曲的歌詞比較優(yōu)美,結構很工整,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一首合唱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四、學堂樂歌對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意義
每一個時代的音樂教育體系,都是在這個時代主流政治思想下形成的。在清朝的最后幾年,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新學校里提供音樂課,但由于由他們統(tǒng)治時期較短,所以學堂樂歌的影響在當時是比較有限的。后來,洋務派的教育思想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在1907年,第一次在女子學校中設立樂歌課。學堂樂歌雖然比較晚才寫入學制文件里,但是學校音樂的實踐卻早早的開始了,那就是“學堂樂歌”。因此,學堂樂歌對我國的音樂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學堂樂歌改變了無歌無樂的教育形式,明確了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目的
學堂樂歌改變了我國舊式私塾里無歌無樂的教育形式,使學堂里有了正式的音樂課科目,同時,學堂樂歌還明確了我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清政府開設樂歌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規(guī)定了學堂樂歌課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程度。1904年頒布的《學務綱要》中認為開設音樂學科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品德和增強人的體魄。教育內容和程度上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幼兒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平和淺易的小詩”,主要目的是幫助小孩子的發(fā)育,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品德和修養(yǎng)。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習平易雅正之樂有歌”,教學程度上規(guī)定不用表譜進行教授,而是用簡單易懂的單音樂歌進行教學。高等學堂在初等的基礎上開始使用表譜進行教授音樂;而在師范學堂中則規(guī)定教授的程度按照單音歌、復音歌、樂器用法的次序進行教授。
(二)學堂樂歌促進了我國近代音樂教材和師資力量的建設
學堂樂歌豐富了我國音樂教材,促進了音樂教師的建設。在學堂樂歌之前我國的音樂教育在較長時期內都缺少正式的課本或者歌集,加上當時懂音樂的人很少,會教授音樂的更少,導致當時我國的音樂教育大多只能靠日本教習。直到1903年,沈心工從日本留學回來,在國內多個學校任職教授樂歌課,可是他發(fā)現(xiàn)可用的教材太少,于是他開始自己編寫歌集,出版了國內第一本歌集《學校唱歌集》。后來對《學校唱歌集》的1-6集進行重編,形成《重編學校唱歌集(1-6集)》,隨后由依次出版了《民國唱歌集(1-4集)》和《心工唱歌集》等等。除了沈心工之外,李叔同也出版了《李叔同歌曲集》,曾志忞發(fā)表了很多樂理方面的文章,例如《樂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還有其他一些留學回國的音樂家和教育家也出版了很多歌集和音樂理論書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已大致出版了四十多種音樂教材。收錄了約1300多首歌曲。
(三)學堂樂歌促進了中國近現(xiàn)代聲樂教育的發(fā)展
學堂樂歌促進了中國近現(xiàn)代聲樂教育的發(fā)展。學堂樂歌形成以來,中國的一些音樂家開始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并對聲樂的演唱有了一定的要求。雖然他們沒有提出什么系統(tǒng)的聲樂演唱方法,但在許多著述中,都對聲樂的發(fā)聲方法、演唱姿勢說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像李權同在《昨非錄》中就提出:“唱歌發(fā)音宜平,忌傾斜”等。李權同創(chuàng)作的《采蓮》,《憶兒時》等很多作品,字句意境深長、清新脫俗,為近代中國藝術歌曲奠定了基礎。他的樂歌在當時非常受學生的歡迎。所以,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說,學堂樂歌也是中國藝術歌曲史和聲音教育史的開端。
總之,學堂樂歌是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的開端,學堂樂歌使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初具雛形。學堂樂歌改變了我國舊時私塾里無歌無樂的教育形式,明確了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學的目的、內容和程度。豐富了我國的音樂教材,促進了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推動了中國近現(xiàn)代聲樂教育的發(fā)展, 為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黃新媚.“學堂樂歌”對近現(xiàn)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正面影響[J].黃河之聲.2014(3):43-43.
[2]李冰.論“學堂樂歌”在中國音樂發(fā)展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38-39.
[3]盧婷婷.淺談學堂樂歌.現(xiàn)代交際[J].2010(10):92-92.
[4]張麗萍.學堂樂歌及其對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影響. 西北師范大學.2009:2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