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
摘要:本文通過對民國三十七年的一封平安家信的研究,從微觀案例角度透視出中華民族的文字語言、信函書法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中華兒女尊老愛幼、勇于擔當、不怕困難的精神力量,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具有獨特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平安家信 ? 傳統(tǒng)文化 ? 家庭教育
中國的書信歷史悠久,是一種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冻郀分杏懈鞣N書信寫作方式的介紹,信文由稱謂、正文、敬語、落款及時間四個部分組成,格式既美觀又規(guī)范。舊式文言書信與現(xiàn)代白話文書信的格式迥然不同,前者是豎版排列,沒有自然段和標點符號,尊稱置上;后者是橫版排列,按中心思想分自然段,有標點符號。書信有很多種類,如邀請信、感謝信、求職信、祝賀信、平安家信等,其中的平安家信是雙方相距較遠,不能見面的家人相互交流信息的來往信件。在電話和計算機郵件普及之前,這是外出的人與家人之間的主要溝通方式之一,這種維系家人情感的聯(lián)系方式包含著濃濃的親情,信的內(nèi)容大多是問候家人是否平安,表達對親人的思念,陳述自己的生活情況,提出自己對某件事情的觀點和建議等,這種平安家信特別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血脈親情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隨著現(xiàn)代通信設備與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在手機、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這些快捷的通信工具遍布全球,被大眾普遍使用的今天,紙質(zhì)信件已經(jīng)不再扮演人們用來承載交流信息的主要角色。雖然現(xiàn)代書信不僅存在,而且信封與信紙的形狀、顏色、圖案等元素不斷翻新,依然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但是,紙質(zhì)書信已不再擔當通訊的重任,逐漸被手機短信、微信和電子郵件所替代。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文字編輯功能日趨強大,輸出打印設備逐漸普及,手寫信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在21世紀的今天,手寫的平安家信蹤影難覓,顯得特別珍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古體文言手寫家書,就像沉入河底的珍珠,尤其是戰(zhàn)爭年代革命軍人的家書,更是萬金難抵。
一、家書簡介
這封家書的信封正面上方寫著收信人地址“河南省許昌縣城內(nèi)南大街臧胡同136號”,下邊寫著寄信人地址“安徽省懷遠縣南門外真儒書院醫(yī)院”。但是,信封中間寫的不是收信人的姓名,而是寫信人王順禮自己的名字“王順禮平安家信”。在信封的左側有一個明顯的紅色“×”號,“×”覆蓋在一個不太明顯的長方形紫色印章上,印章的方向應該是右下方在上,左上方在下。印戳上的字依稀可辨,分左右兩列,右邊是“郵路阻斷無法輸轉(zhuǎn)”(郵路阻斷無法輸轉(zhuǎn)),左邊是“故退 ? 南京郵局”。依此可以推測,這封家書到達南京時因為郵路阻斷,南京郵局準備退回這批信件時郵路又暢通了,才沒有被南京郵局退回到懷遠,終于被送到目的地。
信封背面的上方寫著寄出時間“民國三十七年10月15日寄”,下邊寫著附言“立即回函”四個字,在信封的中間封口處蓋了一個圓形的騎縫黑色郵戳,郵戳內(nèi)印有“HUAIYUAN”(即懷遠的漢語拼音),郵戳的右、左兩邊分別騎縫寫著“謹”“封”兩個字,黑色郵戳的左邊還有一個紅色的郵戳,印著“南京 五日”等字。
這封家書的作者署名王順禮,學名王重林,男,生于1929年1月15日(農(nóng)歷一九二八年臘月初五),今年八十九歲,居住在河南省鄭州市,祖籍是河南省許昌縣石固鎮(zhèn)齊王莊(現(xiàn)今的齊莊)。王順禮家中上有父母、姐姐和兄長,下有弟弟和妹妹。1947年,國共兩黨的軍隊斗爭激烈,許昌也是一個兩軍互不相讓的城市,在爭來奪去的拉鋸式戰(zhàn)亂中,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王順禮一家深受戰(zhàn)亂之苦,生存艱難。王順禮當時雖然只有十八歲,卻志向高遠,對國共兩黨的認識十分清晰,毅然地說服父母,離開家鄉(xiāng),參加八路軍當了衛(wèi)生員。因為在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急需掌握熟練醫(yī)療技術的人才,王順禮當了一年衛(wèi)生員之后,于1948年,即民國三十七年,被軍隊派往安徽省懷遠縣南門外真儒書院醫(yī)院學醫(yī),這家地方私立醫(yī)院的院長姓謝,是八路軍的地下醫(yī)院,也是專門為八路軍培養(yǎng)醫(yī)療人才的掩護場所。王順禮的這封家書就是在當時國民黨“白色恐怖”之下,在謝院長的醫(yī)院里學習時寫給父母的。
王順禮完成了專門的醫(yī)療技術學習培訓之后成為軍醫(yī),連續(xù)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在此期間,他一直堅守軍醫(yī)崗位,救死扶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和民族尊嚴做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抗美援朝結束后,王順禮隨部隊回國,部隊駐扎在吉林省長春市。當時軍隊的規(guī)定是,老兵優(yōu)先回家探親,由于王順禮比較年輕,才二十四歲,就留在部隊繼續(xù)工作執(zhí)勤。直到1956年,王順禮才有探親機會,終于從長春回到闊別了九年的河南省許昌老家。他在家里發(fā)現(xiàn)了這封信,返回部隊時就將此信隨身帶到東北。1972年,王順禮從軍隊轉(zhuǎn)業(yè)到了鄭州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原鄭州工程醫(yī)院)當醫(yī)生,他又把這封信隨著行李一起托運到鄭州,一直收藏至今。這封家書寫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安徽懷遠,從懷遠被輸轉(zhuǎn)到江蘇南京,然后被郵寄到河南許昌,再被帶到吉林長春,最后回到河南鄭州,幾經(jīng)周折完好無損地保存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整整六十九年。
二、家書內(nèi)容
這封家書的內(nèi)容記述了王順禮在安徽省懷遠縣南門外真儒書院醫(yī)院學習時,對遠在河南許昌的父母、兄弟等家人的思念和擔憂,以及想為家人分擔困難、解決問題的心情。信中所涉及的事情再現(xiàn)了一段國家、小家以及個人的真實歷史過程,閱讀起來令人身臨其境,并能從字里行間清晰地感受到寫信人的思緒,仿佛能觸及書信的余溫。
如圖1所示,家書的內(nèi)容使用的是毛筆小楷,寫了滿滿一頁信箋。信文的語句表述使用半文言文,有五十多個目前不常用的繁體字;格式是豎排,從上到下、從右向左排列;最突出的特點是所有的“父母”“父親”“大人”都置頂書寫;所有的“兒”字都用小一號的字體,寫在豎格的右邊,與標點符號的位置相同。文言文原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列列全是文字,讀起來要依靠自己的理解斷句。王順禮為父母考慮得十分周全,為了避免斷句難,或斷句不同,產(chǎn)生誤解,就用一個冒號“:”和四十一個句號“?!睘榧視男盼淖隽藬嗑?,以方便父母閱讀。信文內(nèi)容用簡體漢字橫排編輯如下:
雙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兒自離家。亦非無故。乃因兒個人。一生。一世。之生活及事業(yè)。所以兒想離家甚遠。焉能時常通信。亦能免雙方之掛念。誰想兒前奉數(shù)函均都退回。真叫兒掛念而悲傷。至今兒仍在謝院長醫(yī)院內(nèi)學醫(yī)。一切都吉。望
大人勿念。但不知?,F(xiàn)在家居之處。是否遷移。全家及親眷是否平吉。兒時常掛心中。但望
大人。此信若能收到??伤俜狄灰?。將各事言明。并囑當?shù)厣睢<拔飪r一切情形。兒可以少資補助。若家中理事人缺時。可即來函叫兒返里。若不缺并有閑余之人時。望
大人勿懷掛念之心。但是亦少不得有。但遠為兒想??梢?/p>
父親或有別人到此?;蚵愤^貿(mào)易之便人。可將吾弟順章跟來。隨兒一處??梢猿虒б磺?。以免
大人煩心。言多紙小。余容后稟。肅此敬請
金安
兒順禮敬上
十月十五
三、家書的價值探析
這封家書雖然篇幅不長,僅有一頁信紙,但是該信文言辭簡練,意思完備,其中的含義豐富而且深刻。家書中的字句穿越時空,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七十年前的國家遭遇狀況,寫信人王順禮的遠大志向和濃濃親情從信中可見一斑,二百七十九個漢字如同串起來的珍珠閃閃發(fā)光。拜讀這封家書,從開始的“父母大人”稱謂,到最后的“敬上”落款,有多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熠熠生輝。
1.信文思想
人的思想觀念往往反映在他的語言與行為上,家書內(nèi)容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流露,體現(xiàn)出寫信人的家國情懷。首先,信中提到,兒離開家,不是無緣無故,而是為了個人一生一世的生活和事業(yè),這里的事業(yè)是指先國家之憂而憂,暫時離開小家,去到較遠的地方。由此可見,寫信人離開家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已經(jīng)有了比較成熟的人生規(guī)劃,為了干一番事業(yè),即參加八路軍,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家庭和個人的困苦現(xiàn)狀。寫信人想要去到比較遠的地方,則是因為時局復雜多變,他不愿讓家人為自己擔驚受怕,或因為自己的革命軍人身份受到牽連。
其次,信中還提到,兒曾想離開家那么遙遠,怎么可能時常通信呢?這樣也好,會免去許多掛念,但沒有想到,寫給家里的幾封信均被退回,使得心中不僅掛念而且悲傷。這是寫信人的真實感受,他開始也考慮到離家遠了,寄信會比較慢,不能時常通信,自己和家人就會少知道一些彼此的情況,雙方都免得事事掛念。但是,事與愿違,他寄給家里的幾封信全都被退回,這樣,自己和家人之間失去了聯(lián)系,一點兒也不知道家里的情況,心里反而更加掛念而且很悲傷。
第三,寫信人告知父母“至今兒仍在謝院長醫(yī)院里學醫(yī),一切都吉”,希望父母不要掛念自己。但是,因為前幾封信被退回,寫信人不知道家人現(xiàn)在居住何處,是否遷移到了比較遠的地方,全家人以及親屬是否平安吉祥,所有對這些都一無所知。因為寫信人不了解家里情況如何,時常牽掛于心中。雖然寫信人為國家暫且離開了小家,但是并非對小家不管不顧、不聞不問,家中的父母和親眷始終和自己心連心,無論離家多么遙遠,也不能和家人失去聯(lián)系。家人沒有收到自己的前幾封信,或許是因為家庭地址有變化,提筆再寫一封家書,只要遷移得不遠,只要左鄰右舍還在,家人就有可能收到這封平安家信。
第四,寫信人希望家中大人一旦收到這封信,快點回音,說明家里的各種事情,告知當?shù)氐纳顮顩r,包括物價等情形?!皟骸笨梢韵朕k法給家里一些資助,以補貼生活。如果家里沒有人管事,就立即寫信叫“兒”回家。如果家里有人管事,并且有人閑著沒事,大人就安心過日子,不必掛念。由“速返一音”可知,寫信人是多么急切地想了解家中情況,為父母排憂解難,寫信時已經(jīng)考慮好了如何給予父母力所能及的資助,甚至做好了返回家里幫助大人理事的思想準備。
第五,寫信人希望父母不要掛念自己,但是,大人掛念總是難免的??墒?,兒子也想念遠方的家人,希望家里可以讓父親或別人來這里,如果有人外出做生意順便路過這里,也可以讓弟弟順路一同跟過來,和“兒”在一起生活,朝夕相處地教他,指導他所有的事情,免得大人煩心。想說的話還有很多,但是紙?zhí)×?,其余的話讓我以后再說吧。由此可見,寫信人考慮得十分周全,因為家中兄弟多,父母難免煩心,自己主動提出照顧一個弟弟,為父母減輕負擔。
這些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及家庭倫理觀念,也是寫信人的家庭教養(yǎng)規(guī)范的直接反映。王順禮當時才十八歲,就遠離親人參加革命,作為一個有抱負的年輕革命軍人,在為國家的前途命運“鐵肩擔道義”的同時,不忘為家庭的父母兄弟分擔憂愁,這是一種“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
2.禮儀稱謂
家書開始的稱謂就是“ 雙親大人”,父母并列寫,再稱謂“雙親大人”,表明父親和母親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同等重要,那是一種缺一不可的呈現(xiàn)。“膝下”二字比任何一個同義詞都更加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樸實親切,更加突顯出家人的溫情,仿佛孩子就在慈祥的父母親“膝下”,親熱地說著心里話。通篇所有的自己都用“兒”,所有的父母都用“大人”“父親”字樣,信中沒有“我”“你”這樣的字,“我”僅僅表示個體的人,兒除了表示“我”,更突出一種直系的血脈關系。以農(nóng)耕文化為基礎的中國家庭特別重視穩(wěn)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有秩序井然的“中庸之道”。因此,通篇的自稱“兒”始終把自己置身于父子、母子關系之中,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個元素。
3.毛筆書法
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運筆講究力量感、節(jié)奏感,漢字講究間架結構立體感,不同的人,其書法各不相同,因此有“字如其人”之說。這封家書中的字體端正有力、均勻清晰、率真自然,這種字體的風格與家書的內(nèi)容都體現(xiàn)了寫信人的性格和姿態(tài),充滿了坦誠、尊重、擔當和關心。這封家書的毛筆小楷從局部看,個個樸實端莊,從整體看,精致高雅,這種自然和諧的魅力是獨特而不可復制的,這種魅力給人的心理感受也是相通的。
在今天的鍵盤時代,“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已經(jīng)不是常用的書寫工具。因此,這封擁有七十年歷史,用毛筆書寫的平安家信是一件珍貴藝術品,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經(jīng)典標志的民族符號。
4.書信格式
家書通篇布局均勻美觀,具有藝術特色。所有的“父母”“大人”“父親”等長輩尊稱均重起一列頂格寫,其余內(nèi)容全部退后兩格開始寫。此格式與中國建筑的房檐和墻體極為相似,與中國的家庭傳統(tǒng)一脈相承,體現(xiàn)出兒女對父母的尊敬,父母對家庭、對兒女的愛護,自然形成的空白分出大小不一的自然有致的段落。起頭“父母”并列頂格寫,威嚴而莊重,并列的“父母”猶如兩扇門,后邊是既安全又溫暖的家,更像是莊嚴儀式中并列而坐的父母。西方拉丁語系的字母不可能有這樣的中國特色的書寫格式,剛柔兼具,充滿兒女與父母間的尊愛與親護。
四、結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從傲慢到失落,又從失落重新拾回自信,經(jīng)受住了近代之后來自各方面的屢次責難與沖擊,中國文化是我們國家興旺發(fā)達、民族歷史綿延不斷的重大支撐。
目前,“我的國,厲害了”,使人民更有自信的底氣。歷史長河越是源遠流長,文化在更迭時的斷裂與遺失就越是嚴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像一顆又一顆珍珠,遺留在歲月的河底。這封家書就像一顆落入河底的珍珠,它曾經(jīng)見證了194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時代背景,從一個側面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由此可以延伸擴展,了解更多、更詳細的長輩個人史、家族史甚至國家史,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中國禮儀、傳統(tǒng)美德、書信文體、毛筆書法。探析欣賞這封家書,能在字里行間看到蘊含的民族文化光彩,進而凸顯其多元的教育價值,分享這份精神能量與財富。
參考文獻:
[1]田文棠著.中國文化源流視野[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2]朱永新.用教育串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珍珠[N].人民日報,2017-02-13.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