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之
【摘要】在新的語文課堂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在教學進行過程中要保持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有教育研究者曾經斷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手段占有很大的比重,這更加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進行過程中非言語交流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針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進行了討論,探討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言語教學的基本作用,在實際中的運用問題,以及為了如何進一步改進教學模式,給出了相應的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非言語交流
人類的交際有兩種形式,言語的和非言語的。言語交流包括口頭或書面,非言語的包括身體動作、臉部表情、音調等。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相互配合,完成交際的全過程。由于文化和教育的偏見,絕大多數(shù)受過教育的人傾向于認為書面語言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口頭語言,至于非言語的表達,是最后的。而在交際中,注重言語交際,認為話語是傳達和理解信息的唯一途徑,忽視了非言語信息的傳遞,導致了非言語交際研究的相對滯后。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忽視師生之間的非言語交流。事實上,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教師適時良好的非言語行為會改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的非言語交際行為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學生對教師的態(tài)度和師生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希望本文能幫助教師了解他們的非言語行為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使我們的教師和研究者對這一新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能獲得更多的收獲。
一、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的作用
1.活躍語文課堂氛圍,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進行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各方面交流的過程,這樣的交流不僅包括知識和學習方法之間的交流,還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學生們的情緒和行為直接對課堂進行的效果和氛圍造成影響。善用非言語交流可以充分調動和改變課堂進行的氛圍,從細微處活躍課堂氛圍,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2.調動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非言語溝通的方式很多,如眼睛、臉和身體,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表達方式,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不同的目的,可以讓學生通過這些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效率。兩只眼睛,這意味著很強的表現(xiàn)力,它是語言課堂中的兩種最有效的方式與人之間的關系,教師的眼神能讓學生改變他們的行為,使認真聽講的學生感受到教師在表揚他的專注,心不在焉的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提醒;教師的身體傾斜或拍拍學生的肩膀,使學生覺得老師對他的重視和關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課上老師還可以運用多種的非言語形式使課堂豐富多彩,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提高,更容易掌握文化知識。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的實施
1.面部語言應用
面部語言包括眼睛和面部表情兩個種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最有表現(xiàn)力的面部語言,這是因為我們的目光是可以隨機移動的,可以快速地與課堂上每一位學生產生交流。面部表情也是一類非常有效的非言語交流的形式,是內在感情的外在表達,而小學生對于面部表情的領會也是比較直接明了的,所以他們可以直觀接收到教師的情感,從而對此做出不同的反應。教師善用這些表情,可以有效控制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相反教師如果在課堂上表情一成不變會讓學生感到厭煩,從而產生抵觸的心理,使學習興趣消散。
2.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體距處理
“體距處理”這個概念是美國人類學家首先提出,它是指在言語交際之間的距離,近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距離為四中基本公共距離。親密度隨距離而變化,距離越遠,親密度越小。事實上,距離也是非言語交流的一種手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shù)膸熒嚯x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一些語文老師的嚴肅經常讓學生感到可怕,這類老師常在講臺的范圍內走動,甚至坐在椅子上,一個講臺就像一條鴻溝,拉開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有的老師讓學生感覺很親近,因為他有時會走下講臺,在學生中走一走,用拉近距離,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當然還有語言的作用。如果老師站在學生的課桌邊,就會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如果你經常在過道或講臺前,可能有一種懸空的感覺,不利于專心。
三、提高非言語交流在課堂的教學
1.掌握非言語表達詞匯
教師應注意不斷豐富自己的非言語表達的“詞匯”,為非言語表達的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隨時注意收集非言語表達理論,隨時隨地的模仿他人成功的非言語表達與“詞匯”,如何停止,如何坐,如何站起來,如何改善語氣,如何微笑,看看細節(jié)如何,等等。以此來豐富自己的非言語交流和非言語的“詞匯”,使我們老師也能準確地使用非言語,提高教學藝術,這一切對于教師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2.教師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并合理應對
要想使非言語交流的使用更有效果,除了主動作為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根據(jù)學生的非言語反饋,予以回應并改變自己的策略,比如與學生進行言語的交流來判斷下一步應該怎么做,或者通過觀察學生的動做以及面部表情獲得學生對課堂的直觀感受,然后對自己的教學計劃做出修改,使之更能被學生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師必須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非言語反饋,以此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藝術應重視非言語的溝通,老師應對非言語表達進行長期探索,使非言語交流在語文課堂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晶妮.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J].山西青年, 2017(14).
[2]王效亮.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J].祖國,2016(20).
[3]李潔梅.如何在語文課堂滲透職業(yè)教育[J].職業(yè), 2017(23).
[4]張璐. 課堂教學反思[J].才智. 2017(24).
[5]李雪蓮. 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專題研究分析[J].考試周刊,20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