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林
無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按習慣說法,其作用都是教學的依據(jù)、評價的依據(jù)、教材編寫的依據(jù)、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依據(jù)。目前,在上述“依據(jù)”作用的發(fā)揮上仍存在死角,表現(xiàn)為“教學的依據(jù)”作用還僅僅體現(xiàn)于“教”的一面,“學”的一面還停留在通過“教”間接發(fā)揮作用的層面。
本應該“教”和“學”雙方都明白的事情,本應該是“教”與“學”共同的出發(fā)點、共同的任務和目標,卻只有“教”的一方清楚,“學”的一方不明白。“教”與“學”兩個密切相關的行為主體一個揣著明白,一個裝著糊涂,這就必然影響教學過程的默契,折損教學雙方的合力,最終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實,只要仔細讀過《語文課程標準》,比較各部分表述的區(qū)別,就不難領悟編寫者服務學生的意圖所在。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正文共34頁,其中有13頁都是以學生為行為主體表述的,多達46頁的“附錄”內容也都是學生應該清楚的。如果說在“前言”“課程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三大塊中,“前言”與“實施建議”的行為主體主要是教師、教材編寫者或教學評價者,那么,“課程目標與內容”的行為主體就全部指向了學生,是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學習怎樣的內容、怎樣學習和達到怎樣的目標,老師則應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內容、方式、目標給予相應的組織和指導。
下邊做些具體分析:
“前言”部分有“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等。這些文字都是告訴學生以外的相關人員和機構應如何去做。“實施建議”中有“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有“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語言現(xiàn)象和問題”等等。這些內容,很明顯是著重對教師講的。至于細目中“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等內容也明確了行為對象不是學生。
與上述各部分不同的是,在“課程內容與目標”中,完全改變了說法,不再是“培養(yǎng)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尊重學生”的提法,換成了“認識”“培育”“增強”“學習”“學會”“具有”“能”“喜歡”“認識”“掌握”“理解”“閱讀”“積累”“觀察”“參加”“討論”等動詞,其行為主體都直接指向了學生,而不是其他的人。再看這些內容,正應該(至少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每個學期組織學生閱讀一遍。通過對這些內容的閱讀理解,明白國家需要自己做什么和怎樣做,做到什么程度,同時,也為日常學習中理解老師為什么要“教這些”和“這樣教”奠定基礎。這有益于學生克服語文學習的盲目性,克服學習中對老師的過分依賴,增強自覺性和主動性。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可當他們眼中只有課文、試卷、活動、考試而沒有總體學習內容與發(fā)展目標的視野時,則很難把“積極主動”用到合適的地方。讀過了《語文課程標準》對他們的要求之后,就會明白為什么從小學低年級到初中高年級都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為什么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才有默讀的訓練;知道為什么小學階段先是“寫話”后是“習作”,到了初中就叫“寫作”了;知道為什么有些字只認不寫,有些字既要會認又要會寫等等,總之,如果學生每學期之前都有和老師一道學習“課標”的過程,大家在邁開語文學習第一步之前,一同登上“課標”高地,俯瞰教材,展望前路,清楚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是怎樣一條拾級而上循序漸進的路徑,進而把思想認識統(tǒng)一到“課標”要求上來,這對進入具體單元后的學習實踐會大有助益。
學生知道語文的“課程目標與內容”,不僅有利于自己的學習,也有利于對老師“教”的行為和效果做出正確評判?,F(xiàn)在的情況是:教師教得是否合規(guī),教得好與差,學生評教時往往憑自己的主觀感覺,缺少客觀的標準。沒有依據(jù),就學生個體而言,只能膚淺地感性地說說而已;就群體而言,各自關注的角度和層次不一,也不好就某一個教師的教學做出恰當?shù)脑u價,對改進教學也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但若有了“課程目標與內容”這個標準,學生也好,家長也好,就都能夠依據(jù)標準客觀地評價老師的教學了。識字寫字做得如何,閱讀教學做得怎樣,寫作教學是否達到了標準的要求,口語交際是否按標準要求實施了訓練,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是否有效開展,每個學生都可以對照標準評價自己,找出差距,也能夠對照標準評價老師,比較客觀地丈量出教得短長。學生明白了課標要求,不僅自己能學得明白,也有利于規(guī)避教師教學的隨意和盲目。這本來就是一件應有的好事。
真語文活動的領軍人物王旭明先生反復強調的合格語文課的12字標準中,首要的就是“依課標”,后邊才是“持教材,重學情,可檢測”,足見課標對教學的主導作用。我在思考如何做好“依課標”這件事情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課標表述中行為主體的變化,揣摩了那樣變化的理由,也就有了如上的思考。查了幾本解讀課標的著作,我沒有看到對課標中“課程目標和內容”行為主體變化做出的闡釋,不知是無需闡釋,還是有所忽略。我倒以為這個問題應該提出來說清楚,如果我的理解正確,也好給更多的同仁提一個醒;如果我的話題多余,也免得再有人心生“多余”的想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