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從最初單一的烤,逐步發(fā)展成為包括蒸、燉、煮、燜、燒、熘、燴、熗、爆、汆等花樣繁多、口味各異的烹飪技法。而無論用哪種方式將食材由生變熟,將草木、禽獸變?yōu)樾闵刹偷募央?,都離不開水與火二者的互相配合。正所謂:香不離火,鮮不離水——前者,是動物脂肪、植物油脂經(jīng)加熱后,到達熔點產(chǎn)生的獨有香氣,給人類帶來的嗅覺享受;后者,則是指飽含水分的鮮魚、活羊、水發(fā)出來的豆芽、雨后新生的蘑菇、乃至用水煮出的骨頭湯,其中富含的水溶性氨基酸,所帶來的令人沉迷不能自拔的味覺體驗。
追溯到原始社會,全世界的廚房都是同一個樣子——一個火堆,或是火坑,亦或是火塘。總之,有火就可以將狩獵回來的肉烤熟了食用。在火烹時代,廚師將肉食架起來,放在適當(dāng)?shù)木嚯x,令其直接接觸火傳遞過來的熱量,并依據(jù)經(jīng)驗,添減木柴,挪動肉食的位置,以免辛苦打獵回的食材燒焦、烤煳。也就是說,當(dāng)時的烹飪方式無需額外加水,單純用火的熱量就能將食材變熟。
當(dāng)肉塊漸漸升溫,其中的蛋白質(zhì)發(fā)生變性,之后,溫度進一步攀升至動物油脂的熔點而又未達到燃點時,美妙的美拉德反應(yīng)產(chǎn)生了——肉塊顏色加深變成褐色,繼而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在這個烹飪過程中,雖未給食材加水,但卻離不開水——這就是肉食內(nèi)部的水分。燒烤需要調(diào)控火候,令肉食表面的水分適當(dāng)蒸發(fā)。火大了、距離太近了,或是一個位置烤的時間太長,肉塊喪失的水分過多,纖維會變老、變干硬,變得難以咀嚼。只有火候恰到好處,烤制出的肉塊才會外焦里嫩,令人咬下去既有咀嚼的快感,又能感受到汁水飽滿的美妙。
烤食發(fā)展到今天,不同國家、地區(qū)各有自己的秘方,除了傳統(tǒng)的直接烤,還有先腌再烤,先蒸再烤等不同方式。除了改善口味,這些做法還可以更好地減少肉質(zhì)內(nèi)部水分的流失,保證口感。如今的市場上,各式可以計時的烤爐、烤架;能準(zhǔn)確掌握烤制時間,也是避免肉質(zhì)變老、變硬的關(guān)鍵要素。而在燒烤熱源的選擇上,除了炭烤、果木烤,以現(xiàn)代技術(shù)模擬火焰的熱源也更加豐富,如電烤、燃?xì)饪?、蒸烤等。烹飪者還可以使用計時器、溫度計等現(xiàn)代科技產(chǎn)物,更容易地掌握時間與溫度,更好地控制烤肉的火候與水分。
那些不適合直接與火接觸的食材要怎么做熟呢?先人們的智慧不可小覷,他們就地取“石”改造了廚房,用石頭當(dāng)作食材與火之間的介質(zhì):用石塊將火堆圍攏起來做成“灶”,在灶上鋪塊石板,將谷米等食材撒在石板上,食材經(jīng)火加熱,由生變熟;用樹皮、竹子,甚至是動物的皮和胃做成鍋,在鍋中加水燒開煮制食物;還可將石頭燒熱不斷投入鍋中,利用燒石的熱量將食材煮熟。至今,新疆伊吾縣還能見到源于石器時代的石烹方式。當(dāng)?shù)氐墓_克牧民,常在盛夏時節(jié),找一片較光滑平整的石板,洗干凈后,架在臨時搭建的石灶上,點燃松枝柴火將石板燒熱。將羊肉切成薄片貼在滾燙的石頭表面,再撒一小撮鹽,烤熟即可食用。等石板上浸透油脂后,接著烤蘑菇、辣椒、土豆片等蔬菜。這般做法原始粗獷的地方美食,完美體現(xiàn)了水與火短兵相接而生出的香氣與美味——鮮而不膻,肉質(zhì)嫩滑卻仍有嚼勁兒。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各種陶制乃至金屬制的炊具,以及安裝有彎管煙囪、設(shè)有煙火孔的臺式灶具出現(xiàn)了。因為烹飪火力得到了加強,火候更容易控制,烹飪方式變得更加多樣,為我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此時,廚房里水與火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復(fù)雜了。起初,人們用鼎來煮肉,用鬲來燒水、煮粥。火加熱炊具,添加進炊具里的水可以較為均勻地傳導(dǎo)熱量,將火的熱能間接地傳遞給放在炊具中的食材。火與水處于100℃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使得食材可以在同一時間變熟。
煮是一個平衡水分的游戲。同樣是煮,肉類會“出水”,體積會變小;而谷物則“吸水”,體積會變大。煮肉時,肉中所含的水分會析出,肉縮水后變小,比如燉牛肉,買回二斤肉,往往燉出來的成品只有一斤。煮肉可因放水量的不同,細(xì)分出燉肉和煲湯。當(dāng)肉與水的比例為1∶1左右的時候,做出來的就是帶些湯汁的肉菜;當(dāng)肉與水的比例保持在1∶1至1∶1.5之間時,就變成了帶肉的湯。而煮米時,相對肉類而言,自身含水較少的谷米,則會吸水膨脹,乃至“開花”,比如兩口之家做兩碗米飯,通常只需要放一量杯的大米。米與水的比例為1∶1至1∶1.2,煮出的才是米飯。低于這個水量,米飯會夾生,高于這個水量,就有可能煮成粥。無論是煮肉還是煮粥,放水的秘訣都是一次性加足。如果一開始水放得不夠,被迫中途添水,則需添加熱水,以避免驟添涼水帶來的溫差讓食材口感變差。
至于火的應(yīng)用,通常是大火煮開,繼而轉(zhuǎn)文火,讓液面保持小翻滾但又不會溢出來的狀態(tài)??梢詴r不時地攪拌幾下,讓食材在水里均勻分布。如果想在煮制的食物中添加其他食材,比如蔬菜,通常的做法是:可在肉塊能被筷子輕松戳穿的時候;或是在粥米已開花,漸漸變稠時添加。至于不同種蔬菜添加的順序,則看是否容易煮熟——不容易煮熟的自然要早點放。
曹植著名的《七步詩》說:“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边@釜,便是古代的鍋了。釜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僅可燒水、煮粥,還能烹魚肉、做湯羹,等等。而甑與釜配套使用,則具備了同現(xiàn)代蒸鍋一樣的功能。釜里燒水時產(chǎn)生的熱蒸汽,可以將甑里的食物蒸熟。由于100℃水蒸氣的熱效率要高于100℃的水,因此,同樣的食材,蒸出來的要比煮出來的更加鮮美。用甑來烹飪的方式流傳至今,估計很多人都吃過此法做出的菜肴。比如,大名鼎鼎的云南汽鍋雞。再之后出現(xiàn)的籠屜,令蒸汽量大大增加,“蒸功夫”的招數(shù)也隨之變多,蒸飯、蒸菜、蒸肉、蒸蛋、蒸魚等等。無論何種食材,蒸著吃,口感都不錯。
蒸這種烹飪方式,獨屬于中國飲食文化。西方至今沒有純粹的蒸法。小麥原產(chǎn)自西亞,分別傳到中國和埃及。雖然大家都選擇將麥子磨成面粉,和水做成面團,利用發(fā)酵令面團產(chǎn)生氣孔,變得更好消化。但最后,中國人選擇將其蒸成饅頭,而埃及人則是把面團放在烤爐里烤成了面包。往近了說,電飯鍋雖然是日本人發(fā)明的,但傳到中國后,我們?yōu)榱嗽谧雒罪埖臅r候能順便蒸點食物,添了籠屜、蒸格。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電飯鍋在歐美國家熱銷。在提倡少油飲食的今天,西方那些沒見過蒸法的主婦們,甚是喜愛用這種能蒸食的電飯鍋,覺得用它做不僅省時省力,做出的食物也更加有益健康。
想做好蒸食,需要掌握以下幾個知識點。米、面、薯類食材的淀粉含量較多。由于淀粉吸水后的糊化反應(yīng)需要更長的作用時間,因此,通常應(yīng)與涼水一同入鍋。而蛋、肉、魚、蝦等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食材,可以等蒸鍋上汽后,再將其放入——用大量高溫蒸汽縮短蛋白質(zhì)變性的時間,使食材口感更嫩。如果是蒸茼蒿、榆錢等容易出水的食材,往往需要提前拌進去一些玉米面吸水,以獲得更佳的口感。
最后說到炒,這也是中國獨有的烹飪方式。生產(chǎn)力進一步提高后,人們開始使用熱傳導(dǎo)更好的鐵鍋來做菜,用熱效率更高的煤炭來代替木柴燒火,進一步改良灶臺,壓榨提煉動植物油脂用于烹飪。至此,烹飪所用的火力更強了。與水相比,油脂烹飪時溫度更高。與蒸、煮、烹、煎等“火在鍋底下”的烹飪方式相比,炒、爆、熗、熘等“火在旁邊包圍”的烹飪方式,能令人更直觀地感受到食材與火爭鋒的畫面感。
通常來說,做炒菜是先開大火熱鍋,鍋燒熱了,添油,油熱到微微冒煙,將食材放到鍋中。“嗞啦”一聲,食材中的水分蒸騰出來。此時,需要迅速用鍋鏟翻炒,適時地加調(diào)料調(diào)味。再講究些的,可以“姜末熗鍋、蔥起鍋”??磸N藝嫻熟的廚師顛勺、起“鑊氣”(亦稱鍋氣),節(jié)奏韻律感極強,更像是觀看一場火與食材的舞蹈,暢快淋漓。
廚藝初學(xué)者想要掌握好炒菜這門技藝,首先要感受自家灶的火力和炒鍋的傳熱效力;其次,體會自己常用的食材是否容易出水、是否容易變熟、怎么算變熟了;然后,是感受不同食材的相互配合所產(chǎn)生的味道變化。等到您能夠換個灶、換個鍋,依舊能炒出同樣美味的菜品的時候,廚藝就算是基本合格了。關(guān)于炒的秘訣有二:一是多做!二是記住經(jīng)驗教訓(xùn)!
從烤到煮、蒸再到炒,這些帶著濃郁中國特色的烹飪方式的一系列發(fā)展過程,主觀上來說,是饕餮食客們千百年來對美食的不懈追求使然,是人們對當(dāng)?shù)仫嬍澄幕睦^承與發(fā)揚;而客觀上看,則一直是水火相爭、水火相融的過程。隨著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火力的不斷提高,炊具導(dǎo)熱性能的強化,食材內(nèi)水分蒸發(fā)的速度也在逐步提高,從而進一步縮短了食材從生到熟的過程。這樣,能夠讓美食保留更多營養(yǎng)成分。
水與火,是中華烹飪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