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慧
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為善最樂,能忍自安?!彼鞍肷慕洑v跌宕起伏,卻從未停止學術研究,筆耕不輟,80多歲的時候還陸續(xù)出版了多本學術著作。后人將先生的人生智慧結集成書,取名《人生十講》,其中第七講就是“忍”。而先生也曾經多次寫過有關“忍”的散文。觀其一生,“忍”已經成為大師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生活中,很多人對于“忍”的理解是“心字頭上一把刀”,是委曲求全,是一種屈辱,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那該多憋屈???但這其實是對“忍”的誤解。那么,該怎樣正確理解“忍”?如何處事,才能既不因“忍”而委屈自己,也不因“不忍”而導致境遇不順呢?
人是群居動物,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生存。從降生伊始,我們就注定需要別人的幫助才能存活下來——嬰童時,需要父母的照顧;入學后,需要師長的教導;工作后,更需要前輩的幫助。
而當你發(fā)出需求以后,他人如何響應呢?對于6個月以內的寶寶,我們會做到即時(立刻)滿足。孩子只要一哭,大人馬上會給予響應——看看是不是餓了、尿了、不舒服了等等。而長大后,人的需求往往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就得到回應,即時滿足逐漸變成延遲滿足。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忍”——餓了,“忍”一會兒,飯正在做;憋了,“忍”一會兒,走到廁所需要時間;想要和小伙伴做游戲,忍一會兒,課間鈴聲響起才能去操場。實驗證明,越是能夠忍受延遲滿足的孩子,長大后各方面的能力越強。如果所有的需求都必須要得到即時滿足,那么這個人會被稱為“巨嬰”,無法生存于成人社會。
如果有一些事情讓您難以接受,但是卻又無法改變,您會怎么處理呢?比如繁重的工作,老伴的臭脾氣,擁堵的交通,糟糕的天氣。其實,解決起來并不難,那就是給予“合理化”的解釋,讓自己心理舒服一些。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防御機制”。小說中的主人公阿Q,在面對難題時就很好地啟動了這種防御機制:當被人無端欺負后,他難以忍受,卻又不敢還手。那怎么辦呢?阿Q給出的“合理化”解釋是“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給“忍”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同樣可以利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撫情緒,避免矛盾激發(fā):當孩子讓自己氣急敗壞的時候,心里默念“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忍著”;當老公令自己抓狂的時候,也同樣告訴自己“自己選的,自己選的,忍著”。于是,您的忍耐成就了一個和諧的家庭氣氛,減少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惡語相向。季羨林先生在散文《容忍》中講過一個故事:唐朝一位大官,家庭和睦到連皇上都有耳聞。皇帝向他取經,結果他在紙上寫了一百個“忍”字。
既然必須要忍耐,那么可以忍誰,不忍誰,什么情況下需要忍,什么情況下不能忍,都需要學習。人類天生就是心理學家,尤其是小孩子,特別能夠揣摩大人的心思,對不同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而且往往尺寸拿捏得還非常準。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會不斷試探家長的忍耐底線——我這樣做,爸爸是什么態(tài)度,媽媽是什么態(tài)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對你的態(tài)度,是你自己造成的。
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這項技能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用于調整自己處理人際關系的尺度??梢哉f,我們是在生活中學習并使用忍耐這項技能的。而說到別人對你的冒犯,很有可能是你自己授權導致的。反思到這一點,你的忍耐容量會再次擴大,變得更加豁達。
在“對付”老師、同學、同事、上司、愛人、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掌握了對不同的人,可以忍耐的尺度是什么。親則近,遠則疏,似乎并不適用于忍耐這件事兒——不難發(fā)現,對于和我們關系較為疏遠的人,我們的容忍度較高;而對于親近的人,我們則會表現得更嚴苛。比如,有些家長,對于別人家孩子早上拖拉的現象,她會寬解道:“孩子可不就這樣嗎?”而面對自己的娃,可能早就火冒三丈,失去了那份淡定和耐心。
既然忍耐是學習得來的,那每當你感到難以再“忍”的時候,最好先反思一下,是什么讓你失去了耐心,無法再“忍”的?
俗話說“當忍則忍”“小不忍,則亂大謀”?,F今社會,“小不忍”的人可真多:開車“忍”不了別人加塞,于是就開斗氣車,最后發(fā)生事故,兩人都走不了;乘飛機“忍”不了安檢,大鬧機場,結果被警察帶走“冷靜”幾天;在家里“忍”不了老伴的各種“陋習”,雖然表面上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心里已經憋出內傷。
針對這些例子,只想勸您一句:何苦呢?人難免會遇到一些讓自己不爽的事情。對于我們而言,既然改變不了現狀,那就改變自己吧。路是大家的,你不能阻止別人變道吧?“忍”一下大家都暢通。安檢是必須的,你不能例外吧?“忍”是社會正常運轉的要求。老伴是自己的,“忍”了一輩子還在一起,說明他(她)身上依然有吸引你的地方,何不去挖掘一下對方的好處?當你發(fā)現“瑕不掩瑜”的時候,自己的心情也會豁亮起來。一些小事,是很容易變忍受為接受的。
當然,忍耐不是無限度的,是有底線的。底線被觸碰,形勢就會變?yōu)椤叭虩o可忍”。我們的底線,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底線不同,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不同。有的人摔倒以后,會對施以援手的人感恩,而有的人則會實施訛詐。前者認為受人恩惠必須報答,后者認為能撈一把是一把。說到底,這就是內心的底線不同。對一個家庭來說,夫妻雙方是帶著自己已形成的原則步入婚姻的。兩個人的原則如果相差很大,那未來的分歧就會很大。有時候,一方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另一方就會上綱上線。不觸碰別人的底線,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維持和睦關系的關鍵。如果把別人的寬容當成懦弱,去試圖觸碰對方的底線,早晚會導致對方忍無可忍。
認識忍耐,接受忍耐,學會忍耐,是成就智慧人生和幸福人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