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狐生
(內蒙古興安盟人民醫(yī)院麻醉恢復室,內蒙古 興安 137400)
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
魏狐生
(內蒙古興安盟人民醫(yī)院麻醉恢復室,內蒙古 興安 137400)
目的 研究分析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我院340例手術全麻患者,隨機(抽簽、就診序號等方法)將34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對照組進行術后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給予加強護理干預。結果 經過對應的護理方式后,實驗組患者中,10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4.12%。對照組中,40例不滿意,滿意度為76.47%。對照組中,10例患者發(fā)生舌后墜,3例發(fā)生呼吸抑制,2例發(fā)生呼吸遺忘,3例出現呼吸道分泌物聚集。3例出現喉痙攣和水腫。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35%顯著高于實驗組,具有統計差異(P<0.05)。結論 給予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加強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護理滿意度。
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并發(fā)癥;護理措施;臨床觀察
在臨床治療中,麻醉復蘇期護理質量對整個手術療效具有重要的影響。全麻患者由于麻醉藥物殘留或其他原因,較易出現呼吸道并發(fā)癥或躁動,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為研究分析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措施,選取我院340例手術全麻患者,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340例手術全麻患者(2015年12月~2016年5月收治),隨機(抽簽、就診序號等方法)將340例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對照組,n=170)。對照組中,80例患者為女性,90例為男性,年齡范圍為19歲到78歲,平均年齡為(50.21±6.21)歲。實驗組中,82例患者為女性,88例為男性,年齡范圍為18歲到77歲,平均年齡為(50.40±6.87)歲。
兩組患者進行手術后,送入麻醉復蘇室進行護理。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做好基礎護理。實驗組給予加強護理干預。(1)做好生命體征觀察,觀察患者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認真觀察報警信息和患者面色情況等。(2)觀察患者舌后墜情況,好發(fā)人群為較肥胖的患者。若患者氧分壓持續(xù)降低,可調整其頭部,牽拉出患者舌頭。若患者仍未清醒,可放置口咽通氣管,保持呼吸通暢。(3)若患者清醒卻忘記呼吸,護理人員需喚醒患者意識,多與患者進行交流,積極傾聽患者需求,了解患者情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緒,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緩解負面情緒,構建和諧關系。(4)觀察患者發(fā)生喉痙攣和水腫情況,根據實際病情給予吸氧治療,做好嘔吐物誤吸觀察。
經過對應的護理方式后,實驗組患者中,10例不滿意,90例一般滿意,70例患者十分滿意。滿意度為94.12%。對照組中,40例不滿意,滿意度為76.47%??傻?,實驗組滿意度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中,10例患者發(fā)生舌后墜,3例發(fā)生呼吸抑制,2例發(fā)生呼吸遺忘,3例出現呼吸道分泌物聚集。3例出現喉痙攣和水腫??傻?,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35%顯著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
在臨床治療中,全麻為是一種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麻醉方式,全麻后患者由于機體反射未恢復,較易出現嘔吐、躁動或呼吸道梗等并發(fā)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相關資料顯示,在臨床治療中,麻醉復蘇期護理質量對整個手術療效具有重要的影響[2]。高效的護理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盡快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給予患者加強護理干預,對常見的呼吸道并發(fā)癥進行預見處理,密切關注患者相關反應,及時查看觀察是否出現異常,精確掌握不同并發(fā)癥的臨床表現,積極做好預防措施,提高護理質量和治療安全性,保證臨床療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中,40例不滿意,滿意度為76.47%??傻?,實驗組滿意度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35%顯著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得,給予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相應的護理措施,能夠更好保證患者安全,提高臨床療效。
[1]吳 靜.小兒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術后麻醉蘇醒期呼吸道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07(12):69-70.
[2]黃毓嬋,羅文穎,陳旭素.全麻術后復蘇期呼吸道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75-76.
R473.6
B
ISSN.2095-6681.2017.30.118.02
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