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芳++浦繼豐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最完美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此言告訴我們,育人工作只有取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才會形成真正的合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傳統(tǒng)的家校溝通,總以教師匯報、家長聆聽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給了家長一種距離感,臺上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更引得家長反感。因此,大部分家長帶著漠然處之的心態(tài)來,帶著我行我素的心態(tài)回。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怎樣才能贏得家長切實有力的配合?懷揣著困惑,我們走在了研究和實踐的路上。我們用真心和誠意“投其所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家長喜歡的方式,給予家長想要的內容,讓他們懷著輕松愉悅的心情接受信息,責無旁貸地擔當該有的責任。
幾年來,學校在家校溝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實效?!耙匀藶楸荆议L參與育人的真心與誠意”這眼活水,讓家校溝通真正靈動了起來。
一、問卷摸底,爭取家長情感上的親和
要贏得家長的支持,首先要知道他們在想什么,他們需要些什么,只有“知彼”,才能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眾所周知,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佳途徑就是調查摸底,然而,要使問卷真正體現(xiàn)其作用,還需要注入一份學校對此工作的真誠和情意。
調查內容涉及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于課業(yè)負擔的,有關于食堂飲食的,有關于師德師風的,有關于活動開設的,有關于班集體建設的,有關于課堂教學的,有關于課外閱讀的……調查渠道也多種多樣,包括發(fā)問卷,網(wǎng)上調查,座談了解,活動后反饋等等。每次活動,學校都熱情邀請家長參與,通過種種途徑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情況,傾聽各位家長對學校建設和發(fā)展的建議……
問卷反饋后,學校領導也是張張過目,在匯總信息、分析數(shù)據(jù)后,有針對性地帶領大家開展工作。家長提出的合理愿望,我們予以滿足;家長提出的意見,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即使家長提出的想法,無法滿足,學校也會指定某一領導通過合適途徑與其溝通,爭取他們的理解。因此,家長在活動反饋中,紛紛流露建議被采納的自豪感、自己被重視的幸福感。
正是學校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滿懷誠意的做法,才贏得了家長情感上的親和,他們在配合學校工作的力度上有了明顯的改變。
二、創(chuàng)新形式,贏得家長行動上的支持
家長的參與、家長的建議給了我們信心與力量,這股力量又促使我們盡心盡力去謀劃各類活動,豐富家校溝通的形式,用真切的行動去贏得家長行動上的支持。
1.定期家訪—縮小家校距離
在通訊工具發(fā)達的今天,走家串戶式的家訪似乎是一個越來越陌生的做法,打電話成了許多老師和家長聯(lián)系的主要方式。然而,我們深知,家訪工作是縮小家校距離的最好方式,在溝通交流中,它能拉近老師和家長的心距。
為使家訪的意義最大化,我們在摸底的基礎上,根據(jù)各班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家訪要求:新接班的老師根據(jù)了解到的情況需家訪至少10位學生,班中有特殊學生(特殊家庭的孩子、學困生、行為習慣特殊的孩子等)的必須走訪;其余老師根據(jù)班級實際情況走訪5~10位學生;一年級的正副班主任老師要利用暑假期間走訪班上每一位學生。家訪過程中,要求老師們全面了解家長對子女的關切與期望,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特別了解一些學生家庭的困境;與家長交流情況、交換意見,共同研究教育學生的內容和方法……
一杯清茶結下彼此情誼,上門家訪拉近了家校之間的距離。
2.開放課堂—滿足家長零距離感受課堂的愿望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課堂對家長有著無限的吸引力、無限的神秘感,他們渴望有機會與孩子同上一堂課。于是,學校推出了半日開放活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該活動現(xiàn)在已成為學校的慣例。每到秋季,全校性的半日開放活動就分年段開始了。開設什么科目,什么時候舉行,我們都在征求年級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安排。
一次次地走進學校,家長真切感受到了老師一天的付出絕不是課表上安排的幾節(jié)課那么簡單與輕松,課后輔導、不厭其煩地教育也僅是看不見的勞動中的一部分而已—當老師真的不易;一回回地走進課堂,家長真正明白了“授孩子以漁”,還要注意孩子自身的起點,因生施教、因材施教是門不可小覷的藝術—家庭教育也須如此;一次次走進學生群體,家長了解到了孩子間的差異,明確了孩子的可塑性極強,關鍵心中要懷有培養(yǎng)的目標—育兒不再迷?!?/p>
開放的課堂讓家長有了別樣的體驗,懂得了換位思考,懂得了培養(yǎng)孩子并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明白了配合學校的教育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3.因需施招—給部分家長一把育兒“金鑰匙”
一個班級學生的發(fā)展總會參差不齊,總有一部分是群體中后三分之一的特殊學生,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復雜。然而,拋開學習看這些學生,卻也是個個活潑可愛。為了讓這部分孩子能健康成長,我們有意舉行了一個個座談會。
考慮到這部分學生家長的心理壓力,我們會精心布置會議場所,讓它盡可能呈現(xiàn)家的溫馨,并配上了特選的音樂。在這里,沒有老師,只有伙伴、朋友;在這里,家長不必自卑,無需防范;在這里,大家很少談及學習成績,而是有針對性地多聊習慣的培養(yǎng)。衛(wèi)生習慣好的家長,就談自己是怎樣培養(yǎng)養(yǎng)成這一習慣的;孝順老人的家長,就談自己是怎樣培養(yǎng)孩子這一品質的;有特長的家長,就談自己是怎樣培養(yǎng)孩子興趣愛好的……
一次次特殊的座談會,猶如一把把金鑰匙,首先打開了這些家長的心鎖—自己的孩子同樣也很可愛,也給予了這些家長養(yǎng)育孩子的方法。每回活動結束,家長紛紛對學校能舉行這樣“親情”“近情”的座談會表示感謝。
三、邀請管理,增強家長責任意識
我們不僅創(chuàng)新家校溝通的形式,更努力為家校溝通注入實質的內涵—邀請家長進校園,參與學校管理、教育和教學。在我們的問卷中,多數(shù)家長表示,只要學校需要,他們非常愿意前來做志愿者。家長的熱情就是我們工作的動力,于是,我們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jù)家長的興趣愛好,組織成各種志愿者隊伍,定期邀請他們進校園、進課堂,用他們自己的一技之長來彌補學校教育的空白。
2015年4月,在這萬物勃發(fā)的春季,學校推出了“家長督學”的新舉措,46位家長成了督學組的第一批成員。他們以新的身份,投入到學校各方面的工作中,為學校的更好發(fā)展出謀劃策。
在學校督學活動中,他們掛牌上崗,進食堂看管理,與學生共進午餐;進課堂,與學生同上一堂課;到操場,一起參與學生的陽光體育活動。課后,他們與學生交談,了解在校情況;翻看學生作業(yè),了解課業(yè)負擔;找老師或行政交流,了解學校發(fā)展……
家長督學組的成立,讓家長參與了學校管理,協(xié)調了家校關系,指導了家庭教育,優(yōu)化了教育環(huán)境,也有利于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有力地推動了學校民主管理向縱深發(fā)展。
幾年的探索所得,使我們更堅信,只有永葆這眼“以人為本”“以誠換誠”的“活水” ,育人工作才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育人的方式還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但永遠不變的是這眼“活水”。未來,我們將繼續(xù)懷揣這份信念,一如既往、豪情萬丈地走在育人之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