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惠
經(jīng)濟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現(xiàn)代教育技術普及也在不斷推進,多種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已經(jīng)走進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段時期,一些輿論夸大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以致出現(xiàn)了濫用多媒體的現(xiàn)象,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語文教學課變成現(xiàn)代媒體課件展覽課,這種喧賓奪主的教學行為引來了許多批判,以至于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已經(jīng)普及現(xiàn)代媒體的地區(qū),教師無所適從;還沒有引入現(xiàn)代媒體教學的欠發(fā)達地區(qū),教師投鼠忌器,望而卻步。那么,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定位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發(fā)揮多媒體之長,補語文教學之短,讓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播放錄音,范讀課文
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可是,在教師群體中,教師素質良莠不齊,許多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音質音色、朗讀技能,都達不到示范朗讀的要求。這一點,在欠發(fā)達地區(qū)尤為明顯,以至于許多教師不敢示范朗讀,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讓班級讀書較好的學生朗讀課文,有的學生讀了好幾年書,都未能聽到自己的語文老師范讀課文。學生長期聽不到規(guī)范準確有感情的普通話課文朗讀,失去了揣摩、模仿、借鑒、研習的語言環(huán)境,必然影響到普通話吐字發(fā)音、流暢度、表情達意的朗讀技能的提高,因而,教師在需要范讀課文時就要范讀。如教學魏巍《我的老師》,教師能通過網(wǎng)絡資源等渠道,找到課文規(guī)范的朗讀錄音,在教學過程中將錄音適時播放給學生聽,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蔡云芝老師溫柔、公平、慈愛的品格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在聆聽課文錄音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對老師那種深切的懷念之情。長期借助多媒體播放課文范讀錄音,對訓練學生的吐字發(fā)音、語感,提高朗讀能力等有很大幫助。
二、投影“問題”,明確任務
什么是閱讀教學?有人認為就是圍繞著問題閱讀文本,這種看法可能過分夸大了問題設計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沒有問題設計的語文課堂肯定是不正常的。傳統(tǒng)課堂里,語文教師常把閱讀文本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寫在小黑板上,在過去一段較長時間里,教師常把教學的主要問題,寫在透明膠片上,用老式臺式投影儀把問題投影放大,供學生探究,這都反映了在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重要性。確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僅用口述問題,學生往往在閱讀文本時記不住閱讀目的、任務,把問題投影在學生面前,學生忘記閱讀問題時,抬眼看一下,閱讀目的、任務便一目了然,這種定向集中有利于防止學生思維無效發(fā)散,使教學緊湊高效。現(xiàn)在,多媒體教室里有了計算機、液晶投影儀,教師設計教學課件,不僅可以適時分層次地投影閱讀問題,回避傳統(tǒng)教學媒體中必須集中投影閱讀問題的不足,還可以把課堂上學生閱讀生成的問題,及時輸入電腦,方便快捷地把問題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任務更加明確,并優(yōu)化了教學效果。
三、創(chuàng)設情境,穿越時空
語文即生活,生活外延有多大,語文外延就有多大。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揭示了讀書與“行路”的關系,如今的生活條件和生活節(jié)奏可以使學生到很多地方,但不可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去體驗許多種生活,“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初中學生還不諳世事,人情不夠練達,自然文章學問常常不得其解。再者,語文閱讀內(nèi)容范圍很廣,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今人已無法完整地復制,也很難再現(xiàn)歷史軌跡。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有聲有色、循環(huán)往復地將學生帶到各種生活場景中去,穿越時空,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具體感悟語言文字所描摹的情景。如在教學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的時候,對“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寒”字的理解是個難點,學生缺乏體會,如果教師適時播放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學生看到那高懸在大渡河上的鐵索,以及22位勇士不畏生死、冒著槍林彈雨在鐵索上搶鋪木橋的情景,如臨其境,感同身受,自然能夠理解英勇無畏的紅軍戰(zhàn)士令敵人膽寒了。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這首詩,語言明白如話,學生理解難度不大,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體會詩人對光明、富庶、自由、幸福熾熱地向往之情。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以在學生了解詩意、品味語言后,播放一段1921年前后,中國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民生憂患的視頻。學生用眼睛看視頻,用耳朵聽配音解說,用心去感受那段歷史,當了解到當時地震、饑荒、軍閥混戰(zhàn)、各種壓迫等造成民不聊生的情況時,自然能夠深切體會作者對天上街市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
四、介紹事物,瀏覽風景
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常常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但是學生的人生經(jīng)歷、生活閱歷畢竟有限,教師在上課時如能借助反映生活的文字、聲像、讀物等,對閱讀教學是有很大幫助的,這一點在教學說明文時尤為重要。比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時,由于拱橋在生活中常見,學生理解拱橋特點、了解拱橋原理自然比較容易,但是在學習《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巍巍中山陵》《蘇州園林》時,學生對說明的事物很陌生,僅靠閱讀文本,很難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因此,在現(xiàn)代教學媒體沒有進課堂的時候,一些教學認真的教師常常會自制教具,如制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模型、盡力找一些小松鼠的掛圖來幫助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等,效果確實很不錯。現(xiàn)在,教師利用現(xiàn)代教學媒體,搜素相關的圖片、視頻、解說,能使學生對說明對象有更直觀的認識,如教學時播放人民大會堂、中山陵的小視頻,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對人民大會堂、中山陵的結構,作者的介紹順序以及設計者的獨具匠心等理解得更為深刻。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到過蘇州的農(nóng)村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對園林藝術更是不知為何物,在這種情況下,僅通過揣摩語言文字是很難“鑒賞”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如果教師在整體感知課文后播放拙政園、吳江退思園、留園等圖片,學生對園林就會有整體的印象,對假山、池沼、亭臺、軒榭、回廊、飛檐等這些名詞就會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對蘇州園林亭臺軒榭如何講究布局、假山池沼如何講究配合、花草樹木如何講究映襯等就會有深刻的理解。學生學習到對應的節(jié)次時,教師適時播放圖片,有利于學生對“布局”“配合”“映襯”“層次”含義的理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鑒賞園林文化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