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芬
摘要:英語在我們國家作為一門非母語的語言學科,在學習中受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大。在農村小學,由于教師的非正常流動、家庭教育、留守兒童等因素,再加上學習方法不得當,個體差異等情況,導致出現(xiàn)了大批的“英語學困生”。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英語“學困生”問題也日益突出。 本文分析了農村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并就如何轉化他們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英語學困生;成因;轉化措施
小學英語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是每一個小學英語教師無法回避的課題。小學英語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幾下幾種類型: 1.感知性差,對英語語言的知識結構感知不準確,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他們對于語言的形成缺乏足夠的敏感性,比如在初始年級階段,就會產生語言與實物之間的聯(lián)想障礙。 2.學習習慣差。幾乎所有學科學困生在學習上都存在一個共性的缺點: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英語學習來講,課前不預習課文,課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后缺少足夠復習鞏固,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非母語的認知,是造成學生效果差的主要因素。3.家庭關注度不足。據(jù)調查,相當部分的英語學困生都是留守兒童,家長迫于生計,整天奔波在外,無暇顧及孩子,家庭配合、監(jiān)督教育的缺失和空白以及本身英語語言能力的有限使這些孩子從小就沒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一、優(yōu)化英語教學的外部環(huán)境
作為一個年輕學科,英語教學管理和規(guī)范大多處于模索階段,現(xiàn)大到績效考核、課表安排,小的作業(yè)設計、文化渲染,都站在學校的范疇進行整合或組織,可以有效的促進教育資源的利用,優(yōu)化英語教學的外部環(huán)境,把英語教學放在一個平等或優(yōu)先發(fā)展的地位,從而保證學困生的轉化有必要的空問和時間優(yōu)勢。
二、注重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
1. 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實現(xiàn)師生之間零距離交流。 營造”愛”的氛圍是很重要的,因為愛是有感染性的。只有你先”愛”學生了,學生才會喜歡你,進而喜歡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學中,我始終把教學過程作為向學生傾注愛的主渠道。學生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和歡樂氣氛中學習,能有效地消除他們學習英語的心里障礙,開創(chuàng)敢講英語、爭講英語、愛講英語的局面。
2 . 在單詞教學時,滲透語音教學,并從音、形、義上進行歸類,幫助學生提高識記與詞的效率。
3. 在教授語法時,采用生動有趣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有趣的內容與枯實的內容交叉進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東西變?yōu)榻蚪蛴形兜臇|西。 如:將語法要點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謠,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法等 。
4. 加強解題方法的指導。 如聽力練習中的聽句子把句子中所缺的單詞補充完整這一道題,學生經常只寫單詞而忽略了單詞的正確形式。 教師在平時的練習時就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檢說南骯擼⑶醫(yī)袒嵫綰穩(wěn)ゼ恕 在做語法選擇填空時,教會學生從給出的詞句中找出關鍵的提示詞 。
5. 利用鼓勵性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遠比譴責和訓斥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三、實施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在目標的確定、新知的探求、練習設計中分層設計、區(qū)別對待,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多給學困生創(chuàng)設機會體驗學習的成功感。 尤其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活動,通過研究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對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研究,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特點。通過對學生的分析,在學習能力上分出層次,在學習風格上歸成類別。
四、開展教學競賽活動,調動學困生學習積極性
學困生學習興趣的缺失是學困的根本原因之一,課堂上教師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語教學本身包含著許多枯燥的因素,單詞、短語、句子和課文的記憶,都需要學生進行重復地讀,重復地背,而這對于那些貪玩懶惰的學困生來說,無疑是一件令人頭疼的“苦差事”。如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那就要靠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去記憶單詞,采用游戲或競賽的方法來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記憶單詞,或要求學生利用單詞和句型自編兒歌,自制謎語等,從而調動學困生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學英語很有趣。像這樣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一一游戲、謎語、歌曲、表演、比賽等,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等,不僅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的視聽、思考、言語整體結合。
五、遵循認知規(guī)律,形成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困生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在與學困生的接觸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目的的不明確,導致了學習態(tài)度的不端正,因此通過開展教育性的活動引導學困生正確認識學習,講名人故事,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理想,通過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樹立身邊的學習榜樣,表獎進步大的學生等,堅持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把學習目的與生活目的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困生工作的開展。
總之,“學困生”的實質是學習個體自信心的缺乏與自我發(fā)展的消極,他們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須經過一段漫長的歷程,就小學英語學科來講,每位教師都要對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態(tài)度,熱情地善待每一位學困生,將不同學困生進行歸類,然后實施針對性的轉化途徑,在不斷實踐中反饋總結,通過一些成功的實驗,最終形成了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劉麗,朱麗萍.《情感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中國外語語言教育與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