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春華
摘 要:新課改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新的教學思維在我校不斷得到傳播。初中語文作為小學初級階段的語文向高中高級階段的語文的過渡,其承轉作用極其重要。為更好應對新課改的要求,以及使自己的教學更具有效性,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樂趣性,筆者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中將學生分組,進行新形式的教學。本文對筆者的教學工作做以淺述,希望能夠對各位語文教師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新思路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與我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身邊處處有著語文的應用。初中語文作為新課改的重點學科,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來說,還是對教師的教學來說,都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初中階段的學生,其生理、心理,以及各項能力均已成長起來,此時正步入一個關鍵的過渡階段以求更深層次的發(fā)展,初中語文能夠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有利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更能夠讓學生在他人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個體形象。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對學生的成長予以關注,在尊重其個性發(fā)展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文的教學,將其生理、心理等納入進行教學目標設定的考慮范圍,在對多方面進行推敲之后,確定自己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的成才、成長。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筆者根據(jù)新課改的相關要求,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在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 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
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得相關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教育教學常用的推薦方式,是教師直接將學習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傳授方式來源于教育學家奧蘇貝爾的教學理論。奧蘇貝爾提出這種教學方式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快速、便捷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的不恰當應用,這種教學方程式逐漸演變成“填鴨式”教學——教師為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注重傳授卻忽視了學生的接受,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成為一種“惰性知識”。筆者曾看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學者在對初中生進行提問,他問道,“地球以下五千米的溫度比地表的溫度高還是低”,學生全都是在思考,卻沒人回答,這個班的班主任說,“我想他們是知道的,只是你的提問方式有問題”,之后他轉向學生,問道,“地球深處是什么狀態(tài)”,此時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巖漿”。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為避免類似于“惰性知識”的出現(xiàn),筆者建議教師改變教學的方式,放棄這種“填鴨式”教學,轉而采取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那么,作為教師,具體該怎么做呢?
要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并不是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袖手旁觀,而是要教師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膶W習環(huán)境和知識,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新知識的探討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的過程。例如,筆者在對《背影》進行教學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然后給學生三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要學生們自主探討朱自清在《背影》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初中學生經(jīng)過小學六年的語文學習,依然能夠對作者思想情感加以理解,且《背影》這篇課文頗具情節(jié)性、故事性,簡單易懂,相信學生們能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其內容掌握十之七八,教師在課堂的最后進行總結、補充,以完善學生對于這篇課文的學習??傊?,筆者提倡,課堂中教師要做的,是為學生提供相關材料,要求學生自主進行探討,而不是直接對知識進行講授。
二、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
上述實例,已然呈現(xiàn)了筆者所倡導的教學過程,即“學生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再進行總結補充”。筆者提倡的這種教學過程,與筆者所提倡的教學方式一脈相承,均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探索與掌握,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另外,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還應在課前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除卻以上所述實例中筆者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時間、教師教學時間,筆者在此舉例對創(chuàng)造合適的學習環(huán)境進行論述。
當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教學時,由于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文言文所述意境,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例如在對《木蘭詩》的全文進行翻譯時,我們可以利用課堂中的多媒體設備,逐漸為學生提供“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意境,幫助學生進行全文的理解。當然,筆者認為,為了能夠使課堂教學過程更加完美,教師還應注意板書的內容——精煉、簡潔,這不僅有利于減少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而耽誤教學進程的時間,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理解。相信對于學生來說,自己主動探究所得到的知識,相比于直接從教師那里得到的知識,更加容易進行理解,也更加容易進行記憶,從而更好地進行深層次的學習。
三、 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
作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指的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想要達成的結果。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同教學的方式和過程一樣,應以學生為主進行制定。筆者在自己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分類,分層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幫助筆者更好地進行語文的教學。筆者建議,語文教師在每次的課程設計過程進行之前,先對學生的語文水平進行分析,做以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結束后,再對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做出評價。
每個班級中,學生的語文成績必然存在著差異,語文整體水平有高有低,語文各項能力有高有低,教師可以按照中考時語文試卷中的題型對語文加以分類。我們的試卷結構大體可以分為古詩詞、文言文、字詞標點、閱讀、寫作等,當然,還有整體的卷面書寫。我們可以按照這五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層次劃分。例如,根據(jù)學生在考試中做閱讀時出現(xiàn)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劃分,我們可以把學生分為對閱讀中的詞句進行品析能力不足、對作者思想情感理解有偏差、對段落作用的分析三種類型。之后,我們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弱點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對詞句品析能力不足的學生,我們要求他們比其他學生進行更多的品析練習,要求其在每次考試中都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品析水平;對作者思想情感理解有偏差的學生,我們要求他們進行更多的名著閱讀,不斷提升其站在作者角度進行理解的能力;對段落作用不明確的學生,我們可以讓其在自己的作文中添加承上啟下的段落,或總結概述的段落,要他們在不斷地練習中體會段落作用,提高分析能力??傊?,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將學生進行能力的分層,進而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教學目標的制定,有利于學生切實得到發(fā)展。endprint
四、 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
教學內容指的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教師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課程標準、教材等等。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將教學內容簡單理解成為教材中的內容,這是片面的見解。筆者認為,教學內容應當以學生為主,根據(jù)課程標準,以及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情況,再對教學內容進行確定。根據(jù)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內容的制定,是為使學生達到進入高中教育的語文能力;根據(jù)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是為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個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jù)學生對于閱讀、寫作等語文知識的不同喜愛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有區(qū)別的教學。筆者班級內的學生大都喜歡對文言文進行閱讀,文言文教學課堂,相比于其他知識教學的課堂,學生的表現(xiàn)更加地積極活躍,學生往往對古人、古事抱有濃厚的好奇心。筆者在對文言文進行教學時,在保證其他語文知識能夠完成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增加文言文的學習內容,結合筆者“先學后教”的教學過程,學生往往能夠達到高于課程標準的文言文能力。例如,在教授《隆中對》之前,先對學生進行《出師表》的教學。對《出師表》進行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利用課上三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課文的段落翻譯,剩余十分鐘的時間,教師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以總結和補充,再向學生提供例如《蜀相》《書憤》等材料,完善學生對于諸葛亮的整體認識。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進行教學內容的制定,讓學生在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時進行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興趣的指引下更好地進行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教育為了學生”的最好體現(xiàn)。作為語文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的學習,我們就應在自己的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導,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考慮學生心理、生理的發(fā)展現(xiàn)狀,協(xié)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我們既然已選擇了這一職業(yè),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這一職業(yè)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參考文獻:
[1] 勾興政.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及其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實例研究[J].群文天地月刊,2012.
[2] 史宗智.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及其應對措施[J].學周刊,2011.
[3] 羅曉霞.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新方法[J].讀與寫,2013.
[4] 盧娜.初中語文教學新方法[J].讀與寫,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