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德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仡櫺抡n改的十幾年,語文教學改革一直處于風口浪尖,有過迷茫,有過坎坷,但是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教改的目標與語文教學的實際相偏離,學科的本質(zhì)沒能體現(xiàn)。所以,讓語文教學重回學科本質(zhì),才是新課改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結(jié)合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對教師關(guān)注語文文本語言文字表達的教學實施方法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文本語言;文字表達
引言
不忘“初心”,關(guān)注表達。這是語文教學的主體目標。如何尋找“初心”,需要教師從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去考量。作為一門理論與生活與實踐并存的學科,通過拼音、識字以及語文閱讀學習,使日常交際成為可能。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關(guān)注語言文本的思想以及對相應的文章進行分析,然而這其實與語文教學的“初心”是相背離的。在新課改的今天,教師應從以往單純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逐漸向“文本語言文字表達”轉(zhuǎn)變,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水平。
一、 立足語文文本,實施語文文字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并非單純地教導學生背誦與掌握相應的知識內(nèi)容。
小學語文具體教的是什么?是語言文字還是表達方式?事實上兩者均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兩者之間原本不存在較大的矛盾,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只會是教學方法的不合理。語言文字與語言表達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旨在通過教學方法上的“得體”轉(zhuǎn)變?yōu)檎Z言理解與表達上的“得意”,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語言文本,掌握語言文本中的真正內(nèi)涵,并將其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能力,學生的語文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開國大典》這一課程內(nèi)容時,教師首先應明確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作為一篇非常重要的新聞通訊稿,《開國大典》它記錄了新中國成立的激動時刻。在確定文章主體內(nèi)容后,教師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教?教什么?因此教師確定自己在課堂中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堅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學生學習場面描寫手段以及理解課文內(nèi)容兩方面,這樣其實對學生心理上感知開國大典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是不利的。其實,新聞通訊稿最大的亮點還是在其語言文字的表達上,相比一般的文章,新聞通訊稿的文體使用往往比較講究,并且“開國大典”這一歷史事件本身就比較重大,因此新聞通訊稿的質(zhì)量必然要求更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關(guān)注的是學生該如何立足文本內(nèi)容,對其中的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學生既可以體會到新聞通訊稿的語言文字特點,又能用心感受當時人們無比激動以及自豪的心情,學生感同身受,自然而然會獲得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并逐漸將其中的精華引為己用。
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對文本進行詳細的解讀,指出文中語言文字使用比較貼切,可以值得深究的句子,如“三十萬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臺”、“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等,在這些句子中,可以讓人想象到當時人們整齊一致的情境,在這樣的情景引導下,教師可以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用整齊劃一這種動作?”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品味到這種整體劃一的動作實際上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對毛主席的敬仰,并且反映了人民對新中國成立的激動心情是一致的,在升國旗的時候,人們起立是一致的,更能反映新中國成立后,人們信念統(tǒng)一的愿景。將這些重要語言進行深刻地剖析,能夠使學生的語言文字敏感度提升。
二、 關(guān)注語言表達,提高語言水平
教學語文,教師不僅僅是進行課程知識的講解,揭示文章的具體內(nèi)涵,更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與課程中的內(nèi)容接觸,通過親身體驗,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能力,使學生能夠逐漸感悟并掌握合理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
語言文字一直都是語文的重點,同時也是語文學科的靈魂,因此語文教師的一些教學活動都不應離開語言文字而進行單獨的教學。語言文字的掌握依賴學生自主體驗及自主表達,強調(diào)學生通過語言實踐來吸收語言文字,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水平。進行語言表達時,往往需要學生從優(yōu)秀的課文范本中找出語言文本的特點,并深入感知語言的魅力,逐漸學會語言的表達,從而逐漸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這其實是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所在。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議論文是比較常見的篇目。在五年級至六年級課本中,語文課本選用的很多內(nèi)容都是以議論文進行呈現(xiàn)的。比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的《為人民服務》這篇課文就是一篇議論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先確定教學具體目標,明確該課程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并圍繞主要的觀點進行分層論述的表達方式。此外,教師應更加關(guān)注課文語言文本的表達特點,在幫助學生掌握并理解文本的大致內(nèi)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漸向?qū)懛ㄒ约罢Z言表達層面進行轉(zhuǎn)變。
深入理解《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可以看出文章基本上是圍繞“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們的利益工作的”這個中心進行內(nèi)容展開的,中心內(nèi)容在課程中輻射出四個論述方向,分別是“如何對待生死”、“如何對待評論”、“如何對待困難”、“如何對待同志”,將議論文的中心與分論點進行拆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具體教學上,教師可以與學生建立有效的交流:(1)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文章中用了哪些論述方法?”,學生通過深度文章內(nèi)容,指出課文中應用了名人的話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以李鼎銘所提出的“精兵簡政”引申出“只要是對人民有用的,我們就采用”這一觀念,這使得文章內(nèi)容更加具有說服力;(2)教師指出文章在第二段中應用了“為人民利益而死”以及“替法西斯賣力”這兩種對比論證的方式,對兩種“死”的意義以及價值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申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非常重要”這一觀點。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后續(xù)文章內(nèi)容的學習,讓學生找出文章論證清晰的地方,學生通讀全文,得出文中的第三段中,毛主席為了更加清晰地將為人們服務這一道理講清楚,說明白,使用了“因為、所以、就、不管、只要”等關(guān)聯(lián)詞,使得文章的論述不但嚴密,而且全面,讓人看完后,由衷地為其點贊。endprint
因此從課堂師生的對話教學中不難看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充分的關(guān)注到語言文本內(nèi)容的表達,從文本語句中體會到語言文字表達的作用,能夠緊密聯(lián)系文本的表達方式,逐漸走出文體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語言文字的作用進行深入的挖掘,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感悟以及觸摸,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 強調(diào)語言積累,關(guān)注語言本質(zhì)
語文實踐也就是語言的日常使用,要想將語言較好地運用,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足夠的語言文字,并進行日常語言文字的積累,使積累真正為語言使用服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傳統(tǒng)“教課文”逐漸變成學生使用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將分析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轉(zhuǎn)變?yōu)橐圆呗詾閷虻慕虒W,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語言文字的拼讀、運用等方法的指導,以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最大程度地將語文文本的價值挖掘出來,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地進行語言的內(nèi)化,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斷提升。
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優(yōu)美的文章,如《秋天的雨》就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美文,小學生往往很喜歡朗讀這樣的課文,但是在實際教學上卻比較困難,這是因為在語言的積累上,從語言輸入到輸出這一過程,學生往往容易受到原文的影響,使得在仿寫時思想與想象受到束縛,往往會跟著原文的描寫方式進行寫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點帶面,讓學生深入感受文本中所描寫的場景,想象秋雨的顏色,秋雨的氣味,秋雨的聲音,這樣使得學生在后續(xù)的仿寫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中就能夠有意識的加以運用,使學生寫作的文章不僅文字優(yōu)美,而且情感濃厚。
四、 結(jié)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的關(guān)鍵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理解、表達以及運用,要求教師牢牢把握語文課程教學的本質(zhì),將語言文字從文本中隔離出來,通過語言文字的合理轉(zhuǎn)化,變?yōu)槟軌蜉o助學生進行閱讀、寫作以及語言交流的重要工具,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秋源.基于語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7,(02):9-11.
[2]黃雪峰.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06):117-118.
[3]劉鳳琴.小議小學生作文出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35.
[4]唱印紅.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4,(21):39.
[5]傅登順.語用關(guān)照下閱讀教學的應然轉(zhuǎn)身[J].教學與管理,2014,(20):30-32.
[6]趙慶.語文教學中的“三個關(guān)注”[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0,(02):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