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榮
摘要:本文旨在強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之上討論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列舉了數種方法,例如讓學生學會如何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的世界、引導學生將日常所學與生活進行對比,等等。然后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離不開整個教學體制的主觀能動性,想要順利地完成這一步,授課老師的教學意識、課程的內容和配套的教學活動都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才能完成符合教學實踐的,達到教學預期目標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價值;途徑;思考
小學教學生活化是通過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效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知識與生活的關系,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去體會知識的生活價值,并領悟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促進人的發(fā)展的道理。它是小學教育研究者和教學論研究者等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小學教學生活化在小學數學領域的應用。
一、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
(一)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yǎng)數學應用與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生所接觸的數學遠遠談不上有多少學術性,更多的是讓他們明白數學跟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這樣才能讓他們的認知更為容易接受數學。教育部門編寫的教材,學校安排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老師的授課方式都需要和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才能把理論極強的數學具象化,從而能夠主動地去理解學校所要教授的數學知識。小學生的求知欲相比于更高學段的來說更為強烈,他們對身邊的世界是很好奇的,老師可以利用這種好奇心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這不僅僅是成功的教授數學課程,也對他們日后的實踐能力進行了培養(yǎng)。
(二) 體驗數學對人的發(fā)展的價值,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及思維
我國的數學普及教育更大的目的不是為了數學學數學,而是要讓學生擁有用數學邏輯和方法進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對他們日后成為正常的社會人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可以說是必需的技能。周遭世界中處處都有數學,而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同樣離不開數學,想要很好的解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需要依賴于數學思維。比如在學習指數一章時,老師就可以用當下十分貼近生活的房屋貸款來解釋,即讓學生明白了指數是什么,也明白了指數有什么用。這種用生活實踐舉例讓學生鍛煉數學思維的方式才是滿足數學、普及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著名教育家陶先生說過:“好老師教給學生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在乎能否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接觸更多的知識?!崩蠋熢诮淌跀祵W知識的時候應當把實際情況跟課程內容結合到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意義。
(一) 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環(huán)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小讓學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增強數學的親和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 用數學語言敘述生活事件
數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工具型的語言,它關系到世界的基礎。而如今的IT時代下,大量的生活實踐被抽象成了互聯(lián)網上的數據,大家都在追求更高效的信息處理技術,從而讓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所以如今的我們處在大量的信息包圍中,也就是說我們處在一個龐大的數學王國之中。其實我國古代的九章算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數學不應該是高屋建瓴的抽象藝術,它是活生生的。老師在教課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年級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學活動去豐富課堂環(huán)境,比如在教授1、2年級的學生學習數數的時候,就可以安排擊鼓傳花的游戲讓學生很自然的就得到了訓練。而到了更高年級之后,這個游戲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變,讓學生還是數數但是跳過2的倍數、3的倍數等等,那么學生又會在游戲中鍛煉了自己的乘除法能力。同時老師也要增加一些閱讀材料帶領學生閱讀,豐富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實踐理解,比如蜜蜂的蜂窩是什么形狀的,比如超市的價格表里有哪些數是小數,有哪些數是整數。甚至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到商店中去,讓他們用一定的錢買到一定的東西,更加實際的了解算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而小孩子也必然會十分樂于接受這些活動。
三、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
數學的學習強調學生自己獨立自主的思考,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事先帶領學生去熟悉一遍思考的順序和邏輯,但是想要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最終還是需要學生自發(fā)的獨立去完成每一部分知識的邏輯推理。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就是將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應隨思考的過程放入到實際生活背景中,讓學生能夠在現(xiàn)實世界里就找到那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示,這樣方便他們去進行獨立的探索。
(一) 教師的教育意識要生活化
老師的教學意識首先就要有生活化的傾向,不能因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遠比小學數學高級的數學體系,而忽略了學生群體的直接接受能力。教學內容要生活化,教學方式也要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也要生活化。生活化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便于理解數學課程的內容,更多的是讓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去理解世界、去理解社會,同時也給這些小孩子們進行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和塑造,這樣才能讓他們順利地進入中學去面對真正意義上的抽象的數學王國。
(二) 要重視利用教材中的有效資源
我們在挖掘各種學習資源的同時,不要忽略了現(xiàn)行教材中的有效資源。如三年級上冊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中例一:“從我家到學校有212米,每天要往返兩次,每天要走多少米?”其優(yōu)點并不在于資源本身,而在于可以使學生聯(lián)想到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數,并以此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像這樣的生活實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這些資源又都是經過課程專家精心篩選的。
參考文獻:
[1]羅海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趨勢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8):107-108.
[2]王紹亮.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的探討[J].才智,2013,(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