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鋒
【摘要】基于廣告語言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產生沖擊的原因主要有語言變異、古典詩詞的化用、濫用網絡語言、生造詞語、風格浮華虛夸等,本文論述語文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能力、審美能力和實際的語言創(chuàng)意能力等方面,應對不良廣告語言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廣告語言 中小學 語文 沖擊 應對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10-02
美國廣告專家大衛(wèi)·奧格威曾說:“廣告是詞語的生涯?!睆V告對語言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是提升廣告效果的必然要求,但有的廣告語在標新立異的同時,突破了創(chuàng)新的底線,導致出現不少有爭議的廣告作品,其不合常規(guī)的遣詞造句形式成為社會大眾“吐槽”的主要“槽點”之一。隨著大眾媒體的普及,廣告成為了中小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廣告語言成為學生習得語言的重要來源,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產生重要的影響,并對其語言使用習慣產生引導作用。如何引導學生吸取廣告語言中的有益因素,消除不良廣告語言的消極影響,成為了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大困擾。廣告語言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產生沖擊的原因及其表現有哪些?學校語文教師如何應對?本文擬對此作一番探究,并提出若干應對策略。
一、廣告語言沖擊語文教學的原因與表現
(一)語言變異
廣告語言力求表達新穎、出奇制勝,以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這是廣告創(chuàng)作的內在要求。在語言運用上,“變異”是廣告語言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法,也是廣告語言沖擊學校語文教學,對學生產生一定誤導的主要原因。語言變異的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劃分[1],其中一種分法為社會性變異與藝術性變異[2]。語言的社會性變異,是指語言因各種社會因素而產生語言運用上的種種差異,主要體現為語言的社會屬性。所謂社會屬性,即語言產生的社會基礎、語言運用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語域等。由于語言的這種變異與各種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我們稱之為語言的社會性變異。而語言的藝術性變異則是指故意采取偏離常規(guī)的語言表達方式,造成一種別具一格的語用效果,去感動讀者或觀眾,讓他們產生新奇的、不平常的感覺,以收到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加深他們對語言變異運用方法的印象。廣告語言中使用更多的是藝術性變異,表現為詞匯變異、詞義變異、語法變異等幾種形式。以詞匯變異為例,詞匯變異通過對約定俗成的詞語或語句進行局部替換或改變,從而組成新的表達形式。比如對詞語進行句讀劃分產生新的意義,如“活,該快樂”(某汽車品牌廣告語),對“活該”這個詞進行了改變。更多的詞匯變異是采用諧音的手法,替換原詞中的個別字詞形成新義,如“新年購車,‘禮油多多”“‘橙意十足,‘桃你歡心”“‘騎樂無窮”“默默無‘蚊”“趁早下‘斑,請勿‘痘留”。諧音廣告往往生動幽默、別具匠心,增強了廣告的表意效果,但諧音廣告在修辭上屬于“飛白”,即故意運用白字(錯別字),這對于語文基礎知識掌握尚淺的中小學生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誤導作用,特別是一些被改造的成語具有迷惑性。廣告隨意篡改成語的行為,把蘊含在成語中豐富的語義信息和歷史文化內涵擠榨殆盡,剩下的只是與特定產品或服務相關的某種片面、狹窄的語義,最終將導致成語的污染及其傳統(tǒng)意義的喪失[3],會對中小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產生不良影響,如“你有二房嗎”(房產廣告)、“不要讓男人一手掌握”(豐胸產品)等。還有的廣告用語常常違反正常的語法規(guī)則,或省略某些句子成分,或詞性活用、異常組合產生語法變異,這對于中小學生掌握語法規(guī)范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古典詩詞的化用
化用就是對已有的作品加入個人的情感、判斷和觀點,是人們根據實際表達需要對原文進行個性化的改造。化用藝術體現了思維的敏捷、表達的機智,既保留和利用了原創(chuàng)語言的精警部分,又注入了自己新的內容[4]。由于古典詩詞有比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內涵,廣告創(chuàng)意常常以經典古詩詞為依托進行再加工,比如某冰箱廣告語“眾里尋他千百度,你要幾度就幾度”,化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詞句,其他化用古詩詞的廣告語還有“千里‘江鈴一日還”“但愿人長久,相伴得利斯”“舉杯邀明月,對飲小酒仙”“衣帶漸寬終不悔,常憶寧紅減肥茶”等。化用古典詩詞的廣告語常常被人們所詬病,是對經典文化的不尊重,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惡搞,不利于中小學生審美觀的培養(yǎng)。
(三)網絡語言的濫用
廣告作為一種與現實生活和社會時尚密切相關的宣傳活動,采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可以增強廣告在目標消費者心目中的親和力、吸引力,有助于品牌形象與品牌內涵的塑造與傳達。然而,對于網絡語言的社會影響,有人認為其負面作用較大,有的則看到了其中的創(chuàng)造力,認為有利于語言的發(fā)展[5]。網絡語言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造成語言污染和語言道德失范,沖擊語文教育。網絡語言中有許多不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生造詞語,是停留于辭趣層面的表層語言變異,并無益于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反而會造成一些負面的語言混亂[6],而有的網絡語言格調不高,如存在語言暴力等,不宜廣泛使用。同時,網絡語言是一種特殊的局域性語言,如果越出網絡社群任其蔓延,無疑會對中小學生乃至大眾的語文教育帶來沖擊,比如常常出現在廣告中的網絡語言“有木有”“不要不要的”等。
(四)生造詞語,浮華虛夸
語言應用貴在規(guī)范、準確、自然、貼切,即便是在文藝語體中要體現一定的創(chuàng)新,追求一定的藝術表現力,也應當遵守語言用詞造句的基本規(guī)范,而不能生硬地拼湊、捏造,如“隱鋒芒,自輝昂”(汽車廣告)和“洋溢海洋文化氣息,透現優(yōu)裕生活空間”“恬逸雍雅豪庭中”“情結緣聚中海苑”(房地產廣告),“輝昂”用于廣告語表意不順暢,“透現”“恬逸雍雅”“情結緣聚”純屬生造,語義生硬,隨意性太大,還有一些廣告為了渲染某種意義,不但生造詞語,而且在語用風格上一味追求浮華虛夸,如“奢寵你的胃”“奢享超大空間”“奢闊尺度,三代居的理想居所”,其中“奢寵”“奢享“奢闊”都是生造詞。生造詞語對于學生掌握和使用規(guī)范、準確的語言詞匯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也不利于維護語言的純潔性,追求浮華虛夸的語言風格會對學生的語言審美觀產生一定的誤導。endprint
二、語文教學應對廣告語言沖擊的策略
中小學生正處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高峰期,他們接觸新媒體的時間較多,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對廣告的記憶力強,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語文教學應重視廣告語言對學生群體的影響,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應對廣告語言的負面沖擊。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應對策略。
(一)增強學生知識儲備,提高辨別能力
廣告語中的語言變異和古詩詞化用只是臨時的語言應用,學生要理解其廣告創(chuàng)意屬性,把廣告語與詞語原型、古典詩詞原文區(qū)別開來,就要注意增強知識儲備,從而提高辨別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廣告語言的負面影響,組織開展廣告語言課堂主題辨論會,列舉一些廣告語案例,分析語言變異與詩詞化用的成敗得失,如引導學生討論“腸治久安”(治腸藥)、“百衣百順”(電熨斗)的創(chuàng)意比較成功的原因,而“天嘗地酒”(酒類廣告)、“洗上心頭”(洗發(fā)水)的語義表達卻比較牽強的原因,學生從中獲得語言實踐的經驗,把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變成自己的習慣,在優(yōu)化的語境中習得準確規(guī)范的語言,這樣既能學習成語知識,又提高了語言欣賞水平和鑒別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語言藝術修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進入一個優(yōu)化的語境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掌握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當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應用觀念,堅持規(guī)范、準確、自然、貼切的語言表達原則,理解語言藝術的精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挖掘語言的魅力,使學生真正體會語言的精妙,提高學生對語言藝術的審美能力,抵御不良語言現象的影響。
(三)開展模擬實踐活動,提高語言創(chuàng)意能力
把理論認知轉化為實際應用,并在實際應用中促進理論認知,是知識遷移的必然規(guī)律,也是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語文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多寫,走向生活,通過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教學,如安排廣告語創(chuàng)作練習,為家鄉(xiāng)當地的某產品設計廣告口號,并組織學生相互點評,從而提高學生對廣告語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理解,在實踐運用中感受語言應用的藝術魅力。
從長遠角度看,良好的學校教育最終會提高全社會的廣告質量,正如語言學者于根元教授所言,“學校和社會的關系是互相影響的,但是主要是學校的教育影響社會”[7],廣告語言對現有語言規(guī)范是一種沖擊和挑戰(zhàn),但現實生活中的廣告語也有不少優(yōu)秀之作,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將其引入課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豐富語文教學。教師不能因噎廢食,把活生生的廣告語言一味排除在課堂之外,對于有語言紕繆的廣告,不應單純指責廣告制作者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或廣告創(chuàng)作水平的低下,而是應當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廣告語言,學習優(yōu)秀廣告積極的一面,也應當從有語用瑕疵的廣告語中吸取教訓,從正反兩面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丁崇明.語言變異的部分原因及變異種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
[2]肖建安.論語言的社會性變異與藝術性變異[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2.
[3]曹煒,高軍.廣告語言學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4]翟明女.語言化用及在城市廣告語中的應用[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9,6.
[5]陳春雷.從失范走向規(guī)范:關于網絡語言影響及規(guī)范策略的思考[J].學術界,2011,4.
[6]鄒立志.從語言系統(tǒng)本身看網絡語言的規(guī)范[J].修辭學習,2007,3.
[7]于根元.廣告語言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責編 楊 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