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要】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發(fā)展史中,語文教學一直倍受重視,其中重要原因是語文承載著深厚的人文價值,國內(nèi)外教育家們也始終對基礎教育中母語教學所擔負的德育功能給予充分的關注。本文是對高中語文德育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德育教學 現(xiàn)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C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55-02
康德曾經(jīng)說過:“能夠引起我內(nèi)心震動的,一個是頭頂?shù)男强眨粋€是永恒的道德律?!苯逃且豁椗囵B(yǎng)人的活動,而德育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視為最高的教育目標。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1]。任何一個社會或階級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智力和才能的培養(yǎng),首先要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擔當此重任的就是學校和教師。學校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極大,每位教師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尤其是語文學科,德育內(nèi)容更是豐富而生動[2]。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意義
德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提高學生人格修養(yǎng),還能推動智育的發(fā)展。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視德育,在《論語》中記述了孔子許多有關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言論,其中《學而》中有一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3] 指出思想品德修養(yǎng)是第一位,學文是第二位,可見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才能成為德才兼?zhèn)涞木?。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學校教育中,語文學科德育滲透是最具可行性也是最有效的德育滲透方式之一。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成效
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全國許多中學在這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的學校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統(tǒng)的實踐內(nèi)容。教學中,教師有著明確的德育目標,為了實現(xiàn)目標,還配合使用不同的德育形式,例如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詩歌朗誦比賽,開展辯論會、演講賽等。教師還集體開發(fā)了校本教材,如影視文化欣賞,這不僅能使學生增長知識,了解古代文化的精華,掌握典籍瑰寶,而且能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1.德育目標理想化
(1)德育目標的理想化與德育工作的虛幻
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一般情況下,德育目標處于虛幻的理想境界中。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內(nèi)在需求,只重視學生遠大目標的樹立;學生的個人利益和主體需求得不到重視,教師只求他們不擾亂學校秩序。德育目標脫離社會生活,學生難于理解,也難于從心理上接受。德育目標的過高過空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名義上“加強”,實際上“淡化”,名義上“落實”,實際上“落虛”,德育的時效性最終受到了影響。
(2)德育目標的理想化與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特點和心理需要之間的矛盾
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生有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學校提出的德育目標與不同層次學生產(chǎn)生矛盾。對德育發(fā)展設置過高的目標,甚至以培養(yǎng)圣人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明顯不符合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并且只有高度上的要求,缺乏梯度上的差異,使得其缺乏感召力,德育不具備可操作性,難以落到實處。
2.語文教師角色定位的尷尬
很多語文教師將自身定位于單純的學科知識傳遞者和考試內(nèi)容的訓練者,一方面與學生間進行思想交流的紐帶被丟失,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遭到了傷害,也無形中浪費了語文教學潛在寶貴資源,另一方面,“育人”的教育準則被嚴重忽視,教師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課文知識和考試內(nèi)容的講解和訓練上,很難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學具備的教育功能,教師角色定位的偏差往往容易導致語文德育功能的缺失。
3.消極的網(wǎng)絡影響
“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在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只有相對好的”[4]
網(wǎng)絡文化是多元性的,能開闊人的視野,活躍人的思維,豐富人的知識,但其中也充斥著封建迷信、拜金主義、社會政治等各種思想言論,這些文化必然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道德認識產(chǎn)生較大影響,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和情感、道德評價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也會使學校的德育教育受到較大程度的沖擊,甚至會排斥質(zhì)疑主流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
[2]段作章.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學科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55.
[3]注釋: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2005,4-5.
[4]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