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摘 要: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及其相關技術正日益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正視新媒體及其技術的優(yōu)勢并正確加以使用,對更好地服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移動互聯(lián)網
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和推廣建立在多種發(fā)達的現(xiàn)代通信設備基礎之上。通過新媒體,人們可以在各自方便的時間,立足更加多元的渠道獲取自己需要的各類信息。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持續(xù)進步,數(shù)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跨越式發(fā)展,為新媒體的發(fā)展注入強大的動力。當前,手機和移動PC等移動設備加速實現(xiàn)了信息在更廣范圍內的傳播,助推新媒體在較短時間內打破廣播、電視和紙媒等傳統(tǒng)傳播方式的壟斷地位。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對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新的歷史時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重大機遇,探索和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助力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征
1.時效性。伴隨著微博和微信等新型社交軟件的普及,其信息傳播速度快及時效性強的優(yōu)勢得以順利體現(xiàn),過往新聞和信息傳播遲滯的情況得到很大的改觀。新媒體借助多種通信設備在信息傳播中凸顯的高效,也是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全新重要載體的基本特征。
2.交互性?,F(xiàn)代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網絡社交平臺的興起及促進信息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微博和微信的出現(xiàn),使得信息突破之前點對點的傳播模式。網民間的資訊分享和互動,進一步加快信息的流動。微博和微信等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信息獲取渠道,并延伸為交流各自觀點的平臺,這既為拓展接受信息的人群創(chuàng)造了條件,又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3.多元性。網絡空間賦予了使用者更多的表達空間,在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之際,也存在偏激的表達和不理性的語言,而其與新媒體的多元參與和高度的包容性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入新媒體技術手段的過程中,急需關注網絡言論的積極性,并切實保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多樣化網絡空間傳播的穩(wěn)定性。與此同時,面對其極強的兼容性,要正確利用其優(yōu)勢,從龐大的信息中正確篩選豐富的學習內容,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引導先進思想和正面信息的傳播。
二、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1.載體功能。新媒體能夠承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附著于教育載體才能傳播,得以呈現(xiàn),進而被教育客體感知和接受,并對其產生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教育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主客體可以通過新媒體發(fā)揮作用,并以此為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交流,從而實現(xiàn)教育目標。
2.傳導功能。新媒體能夠承擔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功能。傳導功能是基于載體功能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傳遞給客體。新媒體的廣泛運用為教育主客體的緊密聯(lián)系提供了空間,教育主客體可以在此空間內進行教育內容和信息的互動,以完成教育任務。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已出現(xiàn)教育主體通過手機等新媒體載體,利用信息推送等形式,將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模式,這成為新形勢下傳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嶄新探索。
3.中介功能。教育主客體將通過新媒體發(fā)生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促進教育主客體的互動,增強受教育對象的自主性,鼓勵其進行自我教育。新媒體的運用不僅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快地傳遞給受眾,還有助于教育主客體之間良性互動的形成。新媒體技術的恰當使用,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更好地傳播,并為受眾接受,其作為符合大學生群體思想和行為特點的傳播載體特質,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強化。
三、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暴露的問題
1.利用率不高。手機等移動網絡終端興起后,已日趨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認識到該趨勢,沒有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獲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在教育主客體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當前,新媒體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使用的頻率相對而言顯得較低,教育主客體雙方在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充分接受和運用新媒體。對此,教育主體應主動作為,高度重視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日漸突出的影響,有效利用新媒體在促進學生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轉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2.互動性不強。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4.6%。大學生群體中智能手機普及率達100%,更有甚者8.51%的學生除了睡覺外幾乎都在玩手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互動仍限于課堂時間,師生間利用新媒體溝通交流的機會不多,難以實現(xiàn)即時交流。在學生群體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捷的同時,師生間卻未能有針對性地利用其開展交流互動,導致學生的業(yè)余時間被網上購物、游戲小說和影視劇等占領。由此,極易導致師生間陌生感的加劇,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控制力較弱。教育主體仍未能主動擁抱新媒體技術,未主動了解新媒體技術的作用,重視程度的不足導致教育主體不能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直接造成教育主體開展教學時的力不從心。在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制約相關載體的發(fā)展。基于網絡的開放性,新媒體有可能傳播部分虛假甚至惡性的信息,進而擾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此同時,網絡作為多元思想、異域文化和不同觀念的聚集地,已成為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交鋒的前沿。如果在意識形態(tài)等領域和網絡等空間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不能對不良信息進行及時的勘正,就難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四、南京工業(yè)大學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的相關實踐endprint
為了在“互聯(lián)網+”時代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南京工業(yè)大學著力構建校報、電視臺、新聞網、手機報、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等新興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多位一體、聯(lián)動傳播、融合發(fā)展的全媒體宣傳格局,發(fā)揮細“搜集”、勤“發(fā)聲”、敢“亮見”、多“搭臺”的作用,堅持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網絡上傳播好聲音、匯聚正能量,創(chuàng)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育人環(huán)境。
1.完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全視角、全融合、全貼近”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擢升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叭暯恰本褪侨^程、全方位育人,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素質提升”三元融合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全融合”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與人才培養(yǎng)任務融合、與社會人才需求融合、與學生成長成才目標融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特征,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叭N近”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貼近學生身心特征、貼近學生成長規(guī)律、貼近學生發(fā)展需求,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堅持以人為本,以問題為導向,圍繞青年學生的身心特征和成長規(guī)律,全面實施學生“分級管理與分類引導”制度,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針對性和鮮活度。
2.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學校深入開展網上黨建和團建工作,對思想引領進行“整體性設計、零件式嵌入”,黨課、團課資源庫和各類小微型的線上主題活動等網絡工作項目較好地適應了青年的思維習慣,單次課程視頻最高獲得了1.6萬次點擊量。此外,青年網絡輿論引導隊伍的建設,不僅讓黨的旗幟與團的聲音活躍在網絡陣地,而且加強對青年思想動態(tài)的數(shù)據(jù)分析,有助于發(fā)揮互聯(lián)網工作理念和手段的積極作用。
3.強化學生權益服務的時效性。關注校園弱勢群體,推動勤工助學崗位的技能培訓。瞄準學生群體最關注的成長、成才、學習和就業(yè)等問題,學校及時推出了本校版本的“青年之聲”平臺。平臺包含了面向廣大學生的權益維護和團學工作測評兩個板塊,24小時在線受理維權,確保每個個案都能落地、能追蹤、能評估;也瞄準學業(yè)困難、思想困擾群體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板塊,實時推送問題到指定導師的手機客戶端,快速、便捷、高效。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構建了師生共同的生活圈和價值鏈。
4.加強各類數(shù)據(jù)應用體系建設。實踐育人成效的評價需要準確的過程控制和數(shù)據(jù)分析。學校借助社會化專業(yè)力量,共同設計、打造包含電腦端和手機端的PU平臺,實時記載大學生參與的第二課堂活動項目,積累具體數(shù)據(jù)信息。學校利用數(shù)據(jù),定期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分析,抓取常規(guī)活動項目及核心精品項目的參與頻次及受眾評價,適時出臺《全校第二課堂活動指導意見》及過程質量控制的相關辦法,及時補齊短板,凝練特色。對學生參與的各類活動、社會實踐和任職技能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等維度對學生能力結構發(fā)展提供分析與參考。
在聚焦高水平大學建設,爭創(chuàng)“一流學科”的關鍵時期,南京工業(yè)大學將繼續(xù)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釋放新媒體的技術紅利,充分融入育人體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在深度服務青年、服務高等教育發(fā)展中改革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王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載體研究[D].遼寧:渤海大學,2016.
[2]孫會云.基于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5):65-67.
本文為2017年南京工業(yè)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編號:SZ20170329)的結題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