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高職院校二外日語微課的應用研究
徐媛媛
微課具有短小精煉、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作為教學資料反復利用等優(yōu)點,近年來在快速信息化的校園內它成為了不可忽視的一種新興教學模式。微課所具有的優(yōu)勢可以彌補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本文以高職院校二外日語課程為例,結合存在的問題,對微課教學設計進行實踐和分析,提出取得成效并進行反思。
微課 教學 高職二外
在國外,微課程(Micro-lecture)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簡稱OML)。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提出了接近現在微課概念的“微課程”(Microlecture)。[1]
在國內,胡鐵生指出微課是微型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微課既不同于傳統(tǒng)單一的課件、教案、課例、試題等資源類型,又是在傳統(tǒng)教學資源基礎上繼續(xù)和發(fā)展的一種新的資源類型和應用方式。[1]張一春認為微課(Micro-lesson)是指以先進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使學習者自主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為目標,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視頻、動畫等形式記錄或展示教師圍繞某個(某些)知識點(技能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體現了教師針對特定教學任務,充分、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和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進行教學設計和實際教學,并將教學的過程制作成為學習資源的能力。[2]
黎加厚依據教學論的系統(tǒng)觀點,認為微課是指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3]微課的定義雖因人而異,但其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一個“微課程”是圍繞某個知識點所錄制的一個簡短的視頻。本文以日語動賓結構為例,分析微課在高職院校二外日語課程里的實踐應用。
(一)教學模式陳舊
二外日語教學一般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輔助手段以ppt和部分網絡資源為主。由于是語言類課程,課堂基本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并沒有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課內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性。在45分鐘授課時間里,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講課并不能一直讓學生保持興趣。師生之間的交流僅限于課內,課外教師和學生無法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師難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也無法按照學生要求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
(二)學生水平不一
高職學生生源多樣,高考錄取分數偏低,已有的知識水平不一。大部分學生缺乏良好學習習慣,普遍欠缺自主學習能力。雖然有部分學生選修日語的初衷是對日本文化尤其動漫文化抱著濃厚的興趣,但僅僅有興趣并不能保證從始至終做到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更何況在經歷了入門階段語音學習的大量記憶之后,興趣也所剩寥寥。除此之外也不乏有部分學生覺得二外課程只是一門選修課而已,拿到學分即可,所以心理上并不重視。由此引起的學習能力不一導致學習進度有差別。以上種種原因都成為了順利教學的絆腳石,影響了教師的有效教學。
(三)課務重但課時有限
二外日語以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為對象,在第四學期開設,是進行崗位能力培養(yǎng)的一門職業(yè)能力拓展課程。開設時間為2個學期,每周課時為4。相對有限的時間,二外課程需要講解的內容很多,涉及面廣,從入門到一步步進階,包含了大量生詞、句法、課文以及練習等內容。再加上高職學生主要在課堂上學習,并不會花多少課余時間鞏固消化教學內容。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有效教學,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大挑戰(zhàn)。
以下結合日語動賓結構這一知識點,從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和教學反饋這幾點來具體說明實踐過程。
(一)教學對象
二外日語教學對象均為日語零起點的高職學生,因此制作微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所說內容,旁白基本使用中文。另外,針對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厭學的情況,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會運用影像、音頻、動畫等多種教學資源來呈現知識點,調動學生注意力,使授課內容具象化、生動化,而不是將授課內容語音化。
(二)教學目標
秉著先易后難、層層遞進的原則,教師設置了以下三個目標:首先在理解動賓結構的含義的基礎上,掌握動賓結構的特點及構成,并用生詞進行造句。其次,在能夠正確掌握動賓結構構成的基礎上嘗試成文,能夠用動賓結構口頭完成一篇名為“我的一天”的作文。最后將動賓結構活學活用,運用于實際會話當中,在餐廳這個情景下分角色扮演服務員和顧客,學會如何點菜的寒暄。
(三)教學步驟
確定教學內容后,教學步驟嚴格按照三個設定的教學目標漸次進行。首先,進行課堂導入。教師分別展示“聽音樂”及“打掃房間”這2個動作圖片。并及時提出問題:“週末,何をしますか”?在解釋了動賓結構的概念以及接續(xù)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答出“音楽を聴きます”和“部屋を掃除します”。接下來引入生詞,讓同學們運用本課新出現的動詞進行大量造句及互相糾錯。在講解句子構成時突出重點,注意和中文的區(qū)別,即日語謂語在后這一特點。其次,教師展示10副小圖,包含10個日常生活動作,先請學生一個個造句,再連成一篇小文,即口頭完成“我的一天”。作為示范,教師會播放課前錄制的范文,同時在課后要求每個同學把自己的句子合成文章并錄制成視頻,以供教師課后糾正發(fā)音及語法錯誤。最后,把動賓結構運用于實際會話,創(chuàng)設日式餐廳這一情景,要求學生角色扮演,用“をください”進行服務員和顧客之間的點菜會話。在這樣的微課程中,知識的導入、講解、示范和練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教學方法
在本課程中教師在導入時采用了講授法,讓學生了解動賓結構的含義、構成及特點,為之后實際操作打下基礎。在成文部分,采用了任務驅動法。以完成一篇小作文為驅動,利用之前所學的詞和句進行實際運用,最后每個人完成一個音頻作業(yè)。在交際實操部分,采用了情景法和交際法等。創(chuàng)設具體生活中的場景,以完成交際為目的,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會話。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注意設計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轉換師生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圍繞知識點進行了大量的實際操作,為扎實掌握知識點打好基礎。
(五)教學反饋
目前在傳統(tǒng)課堂,要及時得到每個學生的反饋還有一定難度。相對而言微課有了師生互動的平臺,杜絕了教師一言堂現象。根據教師需求可以設計任務、布置作業(yè),設置反饋何評價的平臺,獲得教學評價。教師可以把評價標準具體化,比如讓學生開口錄制文章和對話等。教師課后可以依據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點進行具體、精確的反饋,比如針對有能力但無自信的學生教師多給予正面表揚;針對過于自信的學生,得指出其不足之處,這樣學生就可以依據反饋來調整學習進度,各自在自身水平上得到進步。針對難以記憶的生詞,可以采用每周競賽的方式,小組互評,得出分數,并納入期末成績。同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強化。
微課這一教學模式,在高職二外日語教學中不僅使教學模式更加多元,還能作為輔助教學總結并鞏固學習,比如講解知識重難點、進行課前導入、課后溫習等。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不僅會刺激學生,也能激活教師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教學積極性。
其次,微課既可以運用于面對面的教學也可以用在網絡在線學習。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可用的自助資源。相對傳統(tǒng)教學,微課更為直觀和靈活生動,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有期望教師在課內知識之外補充更多課外內容的,也有掌握課內知識都有困難的。針對這種差異,可以讓學習能力有富余的同學繼續(xù)在課外在線學習微課形式的延展知識內容。而針對學習能力不夠的同學,微課視頻既可以幫助他們進行預習,也可以在課后讓他們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對某個不明白的知識點進行反復播放,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從而達成自主有效的微學習。此外,優(yōu)秀課程的在線共享,更是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延展了師生互動空間。
最后,微課的選材可以是關鍵知識點或者學習重難點。它可以穿插在學習活動之中,強化知識主題。在教室授課時,部分同學會受到教師、教室內外環(huán)境、周圍同學等影響,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區(qū)別與課內45分鐘,5到8分鐘的微課可以迅速的讓學生抓住學習重點,并且在短時間內保持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知識點上。這樣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習效率,避免分心。通過微課,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得到提高。學生可以自主掌握課程,提高專業(yè)技能。微課成為了傳統(tǒng)課堂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通過微課制作,可以提高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同時,教師的團隊精神得到了發(fā)揚,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中指出“通過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管理創(chuàng)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難點問題。”[4]微課作為新興信息教學手段,受到了普遍關注,今后一定會在信息化的校園運用的越來越廣泛。但不是所有的課程和知識點都適合微課教學,基于高職二外日語課程的實踐應用使作者注意到碎片化的單一的知識點比較適合制作微課,過于復雜和龐雜的知識點還是適合在傳統(tǒng)課堂進行教學。
微課教學除了需要教師具備很強的專業(yè)能力之外,還要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以及能夠將微課完美制作出來的多媒體綜合運用能力,此類能力的培養(yǎng)還需要加強。
綜上所述,高職二外教學仍然會以傳統(tǒng)課堂模式為主,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可以對傳統(tǒng)課堂起到很好的補充作用,是一種教學的延伸。它可以彌補單一課堂的不足,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師生互動?;谖⒄n的高職二外日語課程,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判斷能力,更激起了教師的教學熱情,鍛煉了教學能力。但微課在高職二外日語教學中的應用,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何使之成為一種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的繼續(xù)思考和完善。
[1]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4(4):33~35.
[2]張一春.我理解的微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2wpqk.html,2016-12-01.
[3]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4]李翼,呂芳.以小模塊課程為適切點的微課教學研究——以“法語時間表達”為例[J].梧州學院學報,2015(4).
衢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