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麗
中國工筆畫的意境表達探究
江 麗
水、墨、彩,點染,磨紙、撞色、蘸吸,中國傳統工筆畫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演繹出濃淡皆宜、清雅古厚的氣韻和意境。華夏民族以含蓄著稱,藝術審美向來強調意境的營造,意境是藝術作品終生所求的高度。意境作為中國工筆畫作品的靈魂所在,源于畫家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真摯的生活感悟、心緒情境的交合,一筆一畫之間詩意靈動,藝術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宣紙上肆意張揚。
工筆畫 意境表達 表現形式
筆墨丹青,隨意賦彩,中國工筆畫以其筆法精謹細膩而著稱。戰(zhàn)國、盛唐、兩宋,工筆畫從萌生到盛行,再至成熟,工筆畫盡其精微,強調形神的和諧統一。先有形,后有神,無論人物畫或者山水畫、花鳥畫,首先力求神似,繼而追求意境神韻。就意境表達而言,工筆畫稍遜于水墨的寫意風情,更強調寫實與意境的交合。鑒于中國畫向來注重意境表達,工筆畫對于意境描繪也是極盡心思,力爭工筆畫更高境界的發(fā)展。
意境一詞,婉轉縈繞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藝術作品里,縹緲無形,卻又生機盎然。但若深究:何為意境?面面相覷后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說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說意境是意和境、情和理,形與神的結合;人說意境虛無繚遠,存于宣紙之中,卻又游離筆墨之外。
意境之所以縹緲,是因為它沒有實際形體,像靈魂一樣,依存于作品之中,無之,不過是金玉其外,毫無生氣罷了;有之,自是形神兼?zhèn)?,氣韻自來。欣賞工筆畫藝術作品時,第一時間映入心田的是作品的氣韻,這股似有若無的感受在心間、腦海盤旋,藝術審美的契合感油然而生,饒心三日,曠日彌久。氣韻與意象的魅力超脫技法的純熟之外,畫者與看客的心靈在這一次次鑒賞中碰撞出名為知音的火花。觀之氣韻,領悟意象世界的廣闊,思及自我的渺小,心隨物外,境界自升。
(一)外師造化,境由心緣
靈而動變、應目會心。中國工筆畫繪畫強調由眼及心,與鄭板橋的三竹之說恰有異曲同工之妙:眼中之竹是客觀外物的眼中印象、胸中之竹是精神世界的奇妙構思、手中之竹是融情于筆后繪然紙上[1]。一切客觀事物的描繪,必得經歷眼-胸-手這一番流轉,景象在心中醞釀,在筆下運化,才能更加耐人尋味。此刻,一切筆法、技藝都不過是胸臆表達的的手法罷了,真正賦予工筆畫作品靈魂的是畫者的一抹心魂,物象與神遇而跡化,下筆如有神助,境界陡生。
明心、知意、繪境、達情,客觀景象經由畫者提煉、加工,輔以技法修飾,虛實相生、空間構建、留白藝術,意境因畫者的真情實意而漸漸具有實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寫實寫意,容顏秀美的仕女,快意賞游、愜意休閑,筆法渾圓有力、刻畫規(guī)整生動,畫中諸人各具風情,盛唐的富足生活和精神面貌躍然紙上,意境清晰可辨。
(二)腐朽神奇,生活所悟
藝術源于生活,工筆畫意境的主客體皆是起于生活所感。生活所悟在心胸中凝結成一股情懷,畫者摘取這份真情,從生活、自然等中選取適宜表達這種深刻情感的意象,將一腔真情宣泄于筆墨丹青中。正因為有所感、有所繪,這樣的畫作才能情意氤氳,看客賞畫時由人及己,心中萬千思緒,與畫者在這藝術世界里產生心靈、思想、情感的交互,畫意詩情在這靈魂交匯中絲絲流淌于看客心田,伯牙子期的共鳴于此奏響。
藝術起于生活,高于生活。所看、所思、所悟,在藝術情操的串聯下,匯成畫者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一個個意象在畫家的思緒下,排列組合,創(chuàng)造升華。基于志趣、意趣、境趣的和諧祈愿,配合透視、推遠等技法,構建時間、空間的三維立體,畫意自生[2]。
(三)情景交匯,意與象通
意境一詞,依于空間境象而存,處處可循,卻又無跡可尋。心能到達的地方,想象也可企及,創(chuàng)作自然不甘其后。無限的想象、無限的創(chuàng)作,以意圖之,咫尺之間可以展示天高海闊、囊括九天之勢。有限的圖紙間,思緒早已天涯海角幾經周轉,靜態(tài)動態(tài)、平面立體,欣賞者在這一幅幅工筆畫作品中窺之畫者的心境與情境,揣摩到藝術作品表達中的時空境象、繪畫技法、意象造型......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寥寥幾筆間,情境意象自見。
五代南唐畫家徐熙,善花鳥木竹、精草蟲蝶蜓,妙哉[3]!其所繪《玉堂富貴圖》,朱砂色的錦雞神采奕奕,玉蘭與牡丹錯落有致、爭芳斗艷,色主白,石青為底,畫卷不余留白,卻不顯匠氣,盡顯繁雜雍容。取自自然的生機,深深感染著欣賞者,后世流芳。
千年藝術積淀,繁殖于華夏文化傳統,搖曳出一株繁盛的花木,中國工筆畫自千年前而來,成長如斯,凝結著中國人民對意境一詞的深切感悟。先意后畫、形神一統、氣韻意境的中國工筆畫千百年的至臻至高追求。濃墨重彩的繪畫里,體現著畫家作畫過程中的主體思悟,一片玲瓏丹心清晰可見。時代進步,文化沖擊,但我們堅信中國工筆畫能在這急流中勇進,浴火涅化,迸發(fā)出更強大的生機。追求意境表達、圍繞創(chuàng)作理念,中國工筆畫必將流芳千古!
[1]蘇彥芝.中國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中的意境表現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5(17):32.
[2]李善杰.中國工筆畫的意境表達[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157~158.
[3]王彬,朱興華.“艷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中國傳統工筆畫之“水、墨、彩”[J].電影評介,2009(03):83~84.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江麗(1974-),女,漢族,碩士,長江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