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平,譚明紅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11)
電針治療腹型肥胖63例
周利平,譚明紅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11)
目的 評估電針治療腹型肥胖患者腰圍的療效。 方法 將126例腹型肥胖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電針組與對照組各63例。對照組予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電針組予電針治療,2組均干預2周,觀察治療前后2組體重、腰圍、體重指數(shù)(BM I)、腰臀比(WHR)的水平。 結(jié)果 與治療前比較,2組腰圍和WHR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2周后電針組體質(zhì)量、BM I、腰圍、WHR與治療前的差值明顯提高(P<0.05)。結(jié)論 電針治療可明顯降低腹型肥胖患者腰圍,為腹型肥胖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腹型肥胖;電針;腰圍
全球肥胖或超重人群已達到21億,相當于世界總?cè)丝诘?30%,而肥胖人群的數(shù)量仍在持續(xù)增長中[1]。中國人肥胖程度雖較白種人輕,但腹部脂肪堆積更明顯,腹型肥胖更嚴重[2]。腹型肥胖可導致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發(fā)病率增加[3]。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通調(diào)任脈針刺法,從任脈為臟腑募穴聚集的經(jīng)脈,以及其與肝、脾、腎三陰經(jīng)在小腹交會的思路出發(fā),調(diào)整胸腹部氣血,暢通三焦,對肥胖患者腹部脂肪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本研究旨在通過電針治療腹型肥胖患者,觀察其體質(zhì)量、腰圍、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的變化,探索治療腹型肥胖的方法。
1.1 診斷標準 采用2005年IDF提出的對于中國人腹型肥胖的診斷標準[5],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為腹型肥胖。
1.2 納入標準 ① 符合診斷標準;② 年齡18~75歲;③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 繼發(fā)性肥胖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藥物引發(fā)的肥胖;②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 患有嚴重的冠心病、腦卒中,或危重患者,合并肝腎功能損害者;④ 合并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⑤ 對針灸治療畏懼,暈針、不能堅持治療者;⑥ 正在進行與肥胖相關治療者;⑦ 未按規(guī)定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4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于我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的腹型肥胖患者12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電針組各63例。電針組年齡20~72歲;對照組年齡36~71歲。2組年齡、身高、性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x±s)
2.1 對照組 以生活方式干預減重,包括飲食指導,每次30 min中等強度運動,每日3次。
2.2 電針組 以在生活方式干預基礎上,加用電針治療。取穴:水分、中脘、下脘、關元、大橫、陰交、滑肉門(雙側(cè))、外陵(雙側(cè))、腹結(jié)(雙側(cè))、水道(雙側(cè))、梁門(雙側(cè))。囑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選用0.30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直刺進針10~15 mm,進針得起后使用電針疏密波刺激穴位,每日1次,每次30 min,連續(xù)治療2周。女性月經(jīng)期間暫停治療。
2.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后檢測2組體質(zhì)量、身高、腰圍、臀圍,并計算出BMI、WHR及各指標治療前后的差值。
2.3.1 BMI 所有病人全部采用同一臺測量儀測定體質(zhì)量、身高,囑患者脫鞋,除去厚重衣服,只穿單衣。
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體質(zhì)量(kg) /身高2(m2)。
2.3.2 WHR 由同一人采用同一軟尺測量腰圍、臀圍,被測者站立位,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體重均勻分配,測量前患者深呼吸3~5次,充分松弛腹部肌肉。腰圍測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棘與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測量者在被測者一旁,將軟尺緊貼軟組織但不壓迫;臀圍測量為環(huán)繞臀部最突出點測出的身體水平周徑,方法同腰圍測定方法。
腰臀比(WHR)=腰圍(cm)/臀圍(cm)。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2組治療前后體質(zhì)量變化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體質(zhì)量變化比較(x±s)kg
3.2 2組治療前后BMI變化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BMI變化比較(x±s)
3.3 2組治療前后腰圍變化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腰圍變化比較(x±s)cm
3.4 2組治療前后WHR變化比較 見表5。
表5 2組治療前后WHR變化比較(x±s)
亞裔人群的肥胖是腹部脂肪聚集的腹型肥胖為特征。腹型肥胖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和腦卒中、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關節(jié)炎,以及某些癌癥如子宮內(nèi)膜癌、乳腺癌和結(jié)腸癌等的發(fā)病率[3,6],還會增加上述疾病患者的死亡率[7]。 張建[8]強調(diào),腰圍對肥胖癥的診斷十分重要,即使體質(zhì)量無明顯下降,僅減小腰圍也可使肥胖相關性疾病的危險性顯著降低。肥胖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行為方式管理、藥物及手術(shù)治療[9],但這些方法均有局限性,患者不易接納。中醫(yī)認為導致肥胖的原因為在先天稟賦不足的基礎上,過食肥甘厚味、勞作不足、靜息少動、情志等因素作用下使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失調(diào),病機為本虛標實,脾腎虛為本[10]。針灸減肥有別于其他減肥方法,不需要過分強調(diào)飲食控制,其反彈率也低于其他減肥方法。以節(jié)食或者采用“饑餓療法”治療的患者,由于過分節(jié)食,可導致人體代謝降低、厭食癥或者消化功能障礙,若患者恢復正常飲食,則會繼續(xù)增胖甚至比以前更胖。針灸減肥作為無明顯毒副作用又療效確切的醫(yī)療方法,取得了較多的臨床成效[11]。
研究表明針灸治療肥胖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影響脂質(zhì)代謝、肥胖基因和消化功能,以及反饋調(diào)節(jié)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12]。針灸不僅可以能延長胃排空的時間,抑制旺盛的食欲,避免攝入過多食物,最終避免營養(yǎng)過剩,還可改善胃腸道功能,保持大便通暢[13]。侯玉鐸[14]認為肥胖涉及多經(jīng)多臟,腹部既是胃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任脈走行之處,又是胃、肝、脾、大腸等臟腑的寄居之處,而脂肪作為病理產(chǎn)物主要堆積在腹部;同時,腹部為諸陰經(jīng)之會,是氣血運行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痰濕聚集于體內(nèi)形成腹形肥胖之處,取腹部腧穴在減少腰腹部脂肪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本研究選用水分、中脘、下脘、關元、大橫、陰交、滑肉門(雙側(cè))、外陵(雙側(cè))、腹結(jié)(雙側(cè))、水道(雙側(cè))、梁門(雙側(cè)),以達到利水消腫、除濕化痰、疏理氣機,進而起到減肥作用,特別是減小腰圍的作用。
電針通過對穴位持續(xù)的強刺激,既可以調(diào)節(jié)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胃酸分泌、減少熱量攝入,又可以促進能量代謝、降低脂肪積蓄,使代謝達到新的平衡[15],進而達到縮小腰圍的目的。本研究發(fā)現(xiàn),電針刺激肥胖患者腰腹部穴位,可以降低腹型肥胖患者體重、BMI、腰圍以及WHR,對于降低腰圍及 WHR尤為明顯。相對于單純減輕肥胖患者體重,減小腰圍可顯著降低肥胖相關性疾病的危險性。
本研究的結(jié)果提示電針治療腹型肥胖的療效確切,但本研究治療療程短僅2周,同時未長期隨訪,遠期是否存在體重、腰圍繼續(xù)下降或反彈;是否改善血糖、血壓、血脂異常、女性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肥胖合并疾?。会樉臏p重或減小腰圍程度與患者年齡、性別、肥胖程度、病程長短、有無并發(fā)癥是否有關,需更大樣本進一步研究明確。
[1] NG M,F(xiàn)LEMING T,ROBINSON M,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198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J].Lancet,2014,384(9945):766-781.
[2]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4,30(10):893-942.
[3] PANAGIOTAKOS D B,PITSAVOS C,SKOUMAS Y,et al.Abdominal obesity,blood glucose and apoliporotein B levels a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the incidence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2001-2006) among healthy adults:the ATTICA study [J].Lipids Health Dis,2008,7:11.
[4] 黃黎珊,陳友義,紀峰.通調(diào)任脈針刺法治療腹型肥胖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5,31(10):950-951.
[5] 金文勝,潘長玉.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關于代謝綜合征定義的全球共識[S].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5,21(4):附錄 4b1-2.
[6] 中華醫(yī)學會內(nèi)分泌學會肥胖學組.中國成人肥胖癥防治專家共識[S].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1,27(9):711-717.
[7] JACOBS E J,NEWTON C C,WANG Y,et al.Waist circumference and all-causemortality in a large US cohort [J].Arch Intern Med,2010,170(15):1293-1301.
[8] 張建,華琦.代謝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44.
[9] HOWARD A N.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efficacy and safety of very-low-calorie diets [J].Int JObes,1981,5(3):195-208.
[10]盧圣鋒,王欣君,于美玲,等.劉志誠教授針灸減肥經(jīng)驗總結(jié)[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7(4):74-76.
[11]蒙杏澤,朱小曉.針灸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25):7,10.
[12]梁翠梅,胡慧.腹型肥胖的中醫(yī)針灸治療現(xiàn)狀[J].針灸臨床雜志,2012,28(6):84-86.
[13]劉華英.淺析提高針灸減肥療效機理[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6,38(12):62-63.
[14]侯玉鐸.腹部腧穴在針灸減肥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9):1103-1104.
[15]譚金鳳,趙暉,許婧.近5年針灸減肥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4,30(3):174-176.
R589.2
B
1000-338X(2017)05-0018-03
2017-07-04
周利平(1986—),女,主要從事糖尿病及肥胖相關研究。
譚明紅(1979—),女,醫(yī)學博士,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