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摘 要:隨著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對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提高了要求,但是在傳統(tǒng)固有的觀念影響下,很多學校對小學體育這門課都不重視,只重視文化課的教育教學,而忽視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導致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未能讓小學生達到綜合發(fā)展的目標。對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是必然。因為應試的思想根深蒂固,導致許多學校只重視文化課的教學方式,忽視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小學生沒有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因此對小學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對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有重大意義的,本文從以下方面探討了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來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
一、應試教育下小學體育教育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和方法落后
由于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影響,體育老師在教學思想和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體育教學中,老師使用的方法都比較單一乏味,只是注重理論環(huán)節(jié),得不到有效的實踐,導致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讓其綜合素質得到更好的提高[1]。
(二)教師教學水平有限,學生沒有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于體育的理念和興趣都是通過體育老師來完成的,因此體育老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學體育教師中存在著一些水平和能力都比較低的人,由于他們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教學能力比較弱、抓不住教學重點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降低了其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體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為有了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師們就會自覺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存在,使得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評價體系不規(guī)范、實施環(huán)節(jié)沒有標準的問題,對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無法提升體育學習能力[2]。
二、基于創(chuàng)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策略
(一)改變體育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作用是尤為重要的,因為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體育理念是產生直接影響的。因此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積極地提出全新的教學模式,比如可以和其他教師相互交流,結合不同人的觀點來設計課程,使教學課程設計更新穎;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自己設計一切器材,比如可以用漁網來充當足球網,從而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喜歡的新鮮事物來設計教學內容,通過游戲來豐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還要把傳授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不讓理論和實踐脫軌。
(二)提升教師自身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自身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和學習的興趣,因此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并根據(jù)自身的知識結構來打造教學模式;其次要和其他老師進行研討和學習,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要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思,確保以后不會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最后還要結合實際的情況來設計教學課程,比如可以將生活中的廢舊用品通過改裝使之成為有用的學習模具,可以把礦泉水瓶裝滿水來充當啞鈴,讓學生在不陌生的情況下提高學習的興趣。
(三)建立完善的學生評價體系
在小學教學中,體育教育在學生綜合能力中所占比例很大,但是現(xiàn)實情況卻是體育教育得不到重視,考試成績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這不僅阻礙了體育教育的發(fā)展,還使學生不重視體育教育,影響了其全面的發(fā)展,所以需要在教學中增加學生評價機制,將學生的意見也參考其中,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教師也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為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方法帶來新的活力。
教育擔負著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發(fā)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及挑戰(zhàn),轉變教育的模式以及理念是符合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目的,想要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就要改變學習方式,提出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為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浩.基于創(chuàng)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0):87-88.
[2]王興朋.基于創(chuàng)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