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桃香
試論翁伯托·艾柯的“百科全書迷宮”敘事觀的演繹
文/朱桃香
意大利的翁伯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不僅是中世紀哲學、符號學和闡釋學權威,享譽世界的百科全書式學者,而且是敘事理論的開拓者和獨樹一幟的敘事理論家。20世紀50年代以降,艾柯一直活躍在各種理論前沿,親歷了闡釋理論、符號理論和敘事理論發(fā)展的全過程。他用畢生精力對百科全書迷宮敘事這樣的理論難題追問到底,其間他的思想隨著哲學、文化、語言學和信息科技的前進步伐而經(jīng)歷了幾次重要轉軌,并日臻完善。
本文嘗試對艾柯的“百科全書迷宮”敘事觀的演進作全方位的探討,以期彰顯艾柯從中世紀的那部“電腦”馳騁到現(xiàn)代萬維網(wǎng)時代對古典文化進行現(xiàn)代轉化的理路。
艾柯從研究阿奎那的美學思想步入學術領域,接下來研究喬伊斯作品呈現(xiàn)的文化宇宙,觀察到《神學大全》和《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 1939)等作品實質上是百科全書性質的。百科全書式書寫與中世紀以降歐洲文人博覽群書的閱讀習慣、旁征博引的論辯方式和知識敘事的傳統(tǒng)緊密相聯(lián)。艾柯認為《神學大全》成為天主教權威典籍歸因于其中巨大的引文庫,由此類推出百科全書是建立在對過去之書的利用這一假設之上的;而喬伊斯也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寫出了他所謂要讓文學研究者忙上300年的天書《芬尼根守靈夜》,由此證實了艾柯的假設。
艾柯博古通今,自稱“冬眠的中世紀學家”。他重視中世紀,認為其是人類文化萌芽期,孕育著后現(xiàn)代因子,所以需要不斷重訪和尋根。那時,人們敬畏昔日權威,將學術與權威崇拜緊密相聯(lián),以此衡量作者或文本是否具有權威性。阿奎那旁征博引,吸納百科學說,建構形而上學思想、認識論學說、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思想為特征的龐大、全面而堅實的思想體系,把經(jīng)院哲學推上頂峰。
艾柯在研究阿奎那著作組織知識的特征的基礎上,反復不斷地闡釋和提倡古為今用之創(chuàng)作思想。李爾的阿倫(Alan of Lille)在12世紀末說過:“權威有一個蠟做的鼻子,可以朝向不同的方向?!卑略?001年米蘭音樂電影節(jié)發(fā)表的演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重提伯納德的借用思想,并對蠟鼻子的提法作了新解,要求思想家必須借鑒前輩和古圣賢思想進行革新,來反抗和戰(zhàn)勝父親的權威思想。阿奎那站在巨人肩膀上,修正亞里士多德哲學,并吸納柏拉圖、新柏拉圖主義者、阿拉伯的阿維森那和阿維羅伊斯哲學思想,中和奧古斯丁主義在內的經(jīng)院哲學派別觀點。他建構的神學體系大廈至今無人能從內部撼動它,就連笛卡爾、黑格爾、夏爾丹等也只能從外部入手。因而艾柯號召藝術家重新發(fā)現(xiàn)遙遠的父親,站在祖父的肩膀上進行創(chuàng)新。
艾柯繼阿奎那研究之后,接著在《符號學和語言哲學》(1984)中以喬伊斯作品為例,繼續(xù)追問百科全書的形式特征。他發(fā)現(xiàn),百科全書話語從較舊的話語中建構,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夜》只是對現(xiàn)成敘事和知識塊作了羅列和重新安排。中世紀人沿襲用前人思想做注腳的傳統(tǒng),因為他們相信組成世界的材料經(jīng)過羅列,宇宙形式便能加以掌控和闡釋。從整體上來看,《芬尼根守靈夜》和《尤利西斯》(Ulysses,1922)中的引語可看成巨大的權威引語目錄,所用清單(listing)技巧是典型的原始野性思維和中世紀文明產(chǎn)物。喬伊斯通過列舉和重組過去的知識碎片,來挖掘組合的新的、無限的可能性,實驗摧毀傳統(tǒng)文化、為世界塑形的宏大工程。
接下來,艾柯在《喬伊斯的中世紀:混沌美學》(The Middle Ages of James Joyce: The Aesthetics of Chaosmos,1989)一書中,把喬伊斯當作中世紀和先鋒創(chuàng)作相遇的關節(jié)點來進行研究,關注喬伊斯作品中呈現(xiàn)的中世紀。他指出,喬伊斯像阿奎那一樣建構了一本整全之書(a total work),或者說,一本世界之書(a Work-as-Cosmos),一本迷宮書,以此來統(tǒng)攝人類社會乃至整個歷史文化,同時對現(xiàn)代文化加以解構?!队壤魉埂肥敲詫m天書,敘事和荷馬、通神說、神學、人類學、愛爾蘭、天主教禮拜式、喀巴拉、經(jīng)院主義、日常事務、心理過程、手勢、安息日典故、血緣親情等一切文化融于一體。
在很大程度上,艾柯早期對阿奎那的哲學研究與他對后現(xiàn)代闡釋學的興趣相交融,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思想。一方面,他的思想運行在典型的中世紀式對代碼的尋求和后現(xiàn)代解構趨勢兩極,或者說運行在宇宙與混沌、有序與無序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混沌”學說兩極。另一方面,艾柯將這些對立面或者悖論加以組合,把過去的范疇在現(xiàn)代語境中加以重新演繹。 這些元素讓艾柯作品以高難面目示人,不僅在當今知識界制造符號學回響,而且用過去的批評模式測量當下世界。
20世紀60年代以降,歐幾里德只關注規(guī)則圖形的做法在學界受到挑戰(zhàn),分形幾何對大自然中不規(guī)則形狀的關注促使混沌理論的誕生。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的分形幾何主要關注如何描述不規(guī)則、碎片似的圖形,即分形空間,研究古典科學范式排除在外的自然界中其他形式和圖形,比如英國的海岸線??柧S諾小說曾經(jīng)描繪里古利亞湖岸線,想用幾何輪廓進行多元歸一,容無限于有限,讓不連貫變連貫。博爾赫斯的《交叉小徑的花園》也受到分形幾何的影響。艾柯以現(xiàn)代混沌理論為契機,破解了阿奎那和喬伊斯非線性作品雜而不亂、渾然一體的奧秘。實質上,阿奎那的闡釋形式和喬伊斯的敘事形式以混沌理論為引擎,成為通向艾柯百科全書迷宮思想的雙軌道。
艾柯在對中世紀哲學和現(xiàn)代先鋒文學展開討論的同時,又從語言學角度對中世紀的波菲利之樹(Porphyrian tree)到根莖(rhizome)迷宮范疇發(fā)展的過程展開符號學調查,追溯人類對知識的分類和組織的發(fā)展軌跡,從理論上提出了他的百科全書迷宮思想及其敘事形式觀。
艾柯在《從樹到迷宮》(From the Tree to the Labyrinth: 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Sign and Interpretation,2004)一書中通過詞典語義模式和百科全書語義模式的古今演變,來看待語言學家和哲學家對知識的分類和組織維度;同時,他對世界上的百科全書進行概覽和分析。詞典概念要回溯到新柏拉圖主義者波菲利評述亞里士多德《范疇》時用樹形圖提到的物質的屬性。波菲利之樹的最終目的是詞典用差異性把一物和另一物區(qū)別開來。種屬之樹只能形成沒有等級秩序的屬性之網(wǎng);但是其內部的張力會突破詞典的必要界定性特征,制造潛在的無序、無限制的世界知識元素的星群,即百科全書。兩維的波菲利之樹中的屬性是脫節(jié)的;百科全書使用的索引節(jié)點是相連的,在總體討論中指向界定和呈現(xiàn)的概念。老普林尼《博物志》利用索引把雜亂無章的話題統(tǒng)一了起來。
中世紀思想家利用百科全書所用方法——清單、條目、目錄,或者列舉——來討論宇宙的組成方式,來理解現(xiàn)實世界。當時的百科全書起源于奧古斯丁對圣經(jīng)的闡釋,具有組織信息和記憶、發(fā)現(xiàn)秩序的功能,指向符號和意義的關系,幫助人們理解圣書和世界。
在艾柯看來,萊布尼茨的百科全書是多維的,類似于圖書館。于培根,百科全書應該把分散在不同行業(yè)的知識寫進去;它應該開放,其秩序會隨著科學的進步而發(fā)現(xiàn)。而達朗伯(D'Alembert)試圖通過地圖演繹多維模式,他的百科全書顯示出樹形模式和地圖模式的矛盾,其中總的知識像地圖一樣延展,但有路可循。中世紀波菲利之樹教條主義影響深遠,從文藝復興開始人們才開始對知識進行開放式的建構,而百科全書思想的出現(xiàn)是哥白尼日心說代替地心說宇宙觀革命促成的。20世紀下半葉在詞典語義模式上產(chǎn)生了激烈討論,1968年奎廉(J. R. Quillian)首提語義網(wǎng)絡,語義相互連接的接點迷宮出現(xiàn),由是產(chǎn)生了百科全書語義模式和新的百科全書模式。如果說混沌理論讓艾柯洞察到阿奎那和喬伊斯作品中巨大的引文庫以一種無序之中有序的秩序加以組織,那么奎廉的成果直接給了這個秩序清楚的解答,語義網(wǎng)絡成就了其中百科知識的無縫聯(lián)結,聯(lián)結的結果就形成了語義迷宮,類似于萬維網(wǎng)。
艾柯再以語義網(wǎng)絡為契機,將百科全書和迷宮聯(lián)系起來,提出“百科全書迷宮”(encyclopedia as labyrinth)思想。他以皮爾斯(Charles S. Pierce,1939~1914)闡釋項(interpretant)為中介,用其他符號將迷宮符號解讀成三大類型:第一種是古希臘邁錫尼文化時期的克諾索斯迷宮,將其圖像鋪展開來看,就是一條線,即所謂阿里阿德涅之線,不能代表百科全書模式;第二種是風格主義迷宮或者迷津(irrweg),鋪展開的圖像呈樹狀或者死胡同結構狀,像流程圖;第三種是網(wǎng)(network),每一個點和另一個點相連,無法鋪攤開。網(wǎng)是樹加上連接結點構成的無數(shù)的呈龜裂狀的通道,是根莖。于敘事,線性敘事屬于第一類,后兩種迷宮是去線性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迷宮。在此基礎上,艾柯把百科全書語義迷宮和萬維網(wǎng)歸屬到根莖迷宮類別。
艾柯在電腦寫作軟件和因特網(wǎng)發(fā)明之前,親自將他的“百科全書迷宮”敘事理論在小說《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1980)中加以實驗,“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生產(chǎn),理論和小說融通”。他在小說中利用古今文人常用的清單技巧,羅列跨學科知識,再借鑒混沌理論將敘事線條分形開岔,最終在語義上貫通成為一個有機體,或者說一部天衣無縫的百科全書,生產(chǎn)出了人工智能小說。而因特網(wǎng)的出現(xiàn)給了他再一次將古典文化進行現(xiàn)代轉化的契機,他從信息技術層面將原始的清單技巧和萬維網(wǎng)搜索引擎相類比,認為清單和關鍵詞一致,用清單敘事產(chǎn)生萬維,由是摸索到了百科全書迷宮敘事路徑生產(chǎn)的機制。
在《玫瑰的名字》結尾部分,敘述者阿德索在大火燒毀圣本尼迪克特修道院和迷宮圖書館多年之后,重訪舊地,在殘垣破壁中搜集到羊皮紙卷、書頁、圖畫等殘片。他在歸途以及在梅勒克解碼斷簡殘篇和整理手稿:“我通常能夠從一個單詞或者幸存的圖畫認出作品原來模樣?!谖夷托闹貥嫿Y束之時,我面前出現(xiàn)一種小圖書館,是消失了的大圖書館的象征:由片斷、引語、不全的句子和殘損的書籍組成的圖書館。”這些殘片其實就是目錄、關鍵詞之類的提示語,示范著書籍殘片的清單組織形式,是艾柯創(chuàng)造的敘事分形開岔技巧。艾柯研究專家卡坡茲發(fā)現(xiàn),《玫瑰的名字》中所用的詞語、人物、地名、對話、行為就如關鍵詞或者提示語,讀者由它們不斷聯(lián)想到其他人物和書籍,由是交織成巨大的互文網(wǎng)和語義迷宮。他在1997年就發(fā)現(xiàn)艾柯作品具有英特網(wǎng)式的迷宮特征;在2002年,他發(fā)現(xiàn)艾柯文本中的“超鏈接”特征(hyperlinks)和“超互文性”(hyperintertextuality)。艾柯的其他百科全書小說,《傅科的鐘擺》(1988)、《昨日之島》(1994)、《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2004)、《布拉格公墓》(2011)和《試刊號》(2015),都是按照類似的格式將故事和博識熔于一爐的。讀者收獲的不僅是讀故事的樂趣,還有對博學作家深厚的知識功底的震撼。
艾柯在小說和文論中演繹了清單具備信息開岔的功能和生產(chǎn)迷宮路徑的潛力。他原來打算在《玫瑰的名字》分析中世紀百科全書和清單理論,后來他在合著《無限的清單》(The Infinity of Lists: from Homer to Joyce, 2009)一書對清單通向無極限這一觀點進行全面探討,在《一個年輕小說家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Young Novelist,2011)再用一個章節(jié)加以討論。在《無限的清單》中,他稱他對清單的狂熱是由中世紀著作和喬伊斯引發(fā)的,《玫瑰的名字》就從古代編年史中借用了土匪、夜盜、流浪的異教徒名字清單。清單修辭手法源于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點船名清單和阿喀琉斯之盾上的場景清單,是古人用來營造包羅萬象和無限無盡的氛圍的。從中世紀阿奎那《神學大全》和百科全書,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代文學,到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清單無限延展。
艾柯是意大利倡導跨界和重劃學科疆界重量級人物,他將文學和科學打通,將豐富的文學想象和精確的科學精神融通。他在《中世紀的藝術和美》(The 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1989)修訂版中,將阿奎那經(jīng)院哲學體系比成電腦?!爱斔袛?shù)據(jù)輸入之時,每個問題必須得到全面回答”,故而“可以說,中世紀簡綱,就是中世紀電腦”。艾柯的小說都涉及到科學,其中《傅科的鐘擺》中三位編輯利用電腦技術的組合能力和神秘綱領,以游戲的方式重寫圣堂武士的歷史。電腦的影響體現(xiàn)在文本安排和信息呈現(xiàn)上,電腦技術的形上分叉給予其理論以技術支持。
艾柯對萬維網(wǎng)的研究揭示,萬維網(wǎng)技術已經(jīng)使無限的書名清單成為現(xiàn)實,萬維網(wǎng)就是“一切清單之母”,“本質上,WWW就是無限的,因為它時時刻刻在演化,他是一張網(wǎng),兼是一座迷宮,而不是一棵秩序井然的樹。在所有令人暈眩的事物里,WWW帶給我們最神秘、幾乎是完全虛擬的暈眩,實際上是為我們提供一份信息目錄,這目錄使我們覺得富有而且無所不能……”。隨著因特網(wǎng)技術飛速發(fā)展,由龐雜的信息目錄所連接的知識迷宮在不斷膨脹,無限無盡。萬維網(wǎng)顯示,“混沌理論將富有想象力的數(shù)學和現(xiàn)代計算機驚人的運算能力結合了起來”。毫無疑問,萬維網(wǎng)直觀地示范了敘事線條分形的利器就是清單。
要之,艾柯在“百科全書迷宮”敘事難題上創(chuàng)造性地對古典文化進行現(xiàn)代轉化和對接,對迷宮敘事路徑的生產(chǎn)進行了多維度的考證。首先,他發(fā)現(xiàn)阿奎那哲學著作利用各種典籍演繹經(jīng)書觀點,開啟了類似于百科全書式的闡釋方式,而喬伊斯作品師承阿奎那的引用風格,展示了利用過去的百科知識進行敘事生產(chǎn)的可能性。混沌理論讓艾柯洞察到,喬伊斯作品貌似混亂和無序,其實是有序和統(tǒng)一的。接下來,艾柯追溯人類對知識的分類和組織的發(fā)展過程,發(fā)現(xiàn)波菲利之樹中的屬性是斷裂的,百科全書的目錄、索引將知識碎片在組織形式上相連,而奎廉的語義網(wǎng)絡為語義相互連接的接點迷宮奠定了理論基礎。艾柯?lián)藢倏迫珪兔詫m聯(lián)系起來,提出“百科全書迷宮”思想,并在因特網(wǎng)出現(xiàn)之前在小說《玫瑰的名字》中利用清單技巧,在混沌理論觀照下將敘事線條分形開岔,然后在語義上融為一體,成功進行了百科全書迷宮小說的實驗寫作和理論充實。他的其他小說繼續(xù)將這一書寫類型加以實踐和完善。在因特網(wǎng)時代,艾柯從信息技術層面再一次將清單技巧和萬維網(wǎng)搜索引擎相提并論,直觀地演示清單敘事產(chǎn)生萬維,最后印證了百科全書迷宮敘事路徑生產(chǎn)的機制??傊?,百科全書迷宮敘事是西方博學之士的書寫傳統(tǒng),艾柯堅持不懈地從理論和實踐上演繹并演示清楚了這一敘事類型的書寫格式。
(作者系暨南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摘自《當代外國文學》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