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李艷
摘 要 教具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初中數學教學實際出發(fā),對教具的應用方法進行研究,并提出幾點教具制作應用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具;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17-0117-02
1 前言
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制作教具,結合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自主推理數學定理、性質[1]。學生只有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對知識點理解得更為透徹,才能充分拓展數學思維,積極探究、多看多想,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數學學習道路上充分感受成功的樂趣,全面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2 教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自制和選用教具展示數學知識,可以將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數學教具激發(fā)學生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在因素,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2]。
如在教學“多邊形”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課文上的若干多邊形,要求學生結合多邊形特點總結定義,再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剪裁邊數不同的多邊形,然后讓學生結合多邊形的邊數對多邊形類別進行劃分。同時要指導學生利用直尺和鉛筆做出正確的對角線,引導學生對多邊形邊數n和從多邊形任意一點向其他各點作對角線數量m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歸納。學生經過動手實踐和動腦思考,總結得出m和n之間的關系為:m=n-3。這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總結多邊形全部對角線數量d和邊數n之間的關系式,學生經過思考,最終得出:d=n(n-3)/2。
通過這樣的方式組織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利用教具學習的興趣,而且活躍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自制教具,可以優(yōu)化學習過程,提高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教具拓展課堂教學容量 初中數學知識點較多,每節(jié)課都包含大量內容,所以時間就是成績。教師應充分把握課堂時間,尤其是學生每堂課前十幾分鐘的黃金記憶時間,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難以在前十幾分鐘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無法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如在教學“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如果教師沒有事先做好方格圖,就會在課堂上因作圖而浪費大量寶貴時間,一旦做不好,無法明確標示點的位置,將嚴重影響教學效率的提高。
為此,教師可以在地圖的背面畫好方格,再用厚一點兒的白紙剪裁成方格一樣寬的兩條,分別作為“x”軸和“y”軸。上課時,教師只需用磁鐵分別固定紙條兩頭,然后根據教學需要使兩軸上下左右進行移動,不但可以彌補正負半軸長短不一的缺陷,而且可以節(jié)省大量課堂時間,擴充教學內容,為學生爭取更多參與課堂實踐的機會。
利用教具深入挖掘知識本質 為中學數學教學提供的教具大都屬于定型教具,其功能主要在于簡單詮釋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要想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本質,深層次挖掘學生內在潛能,需要不斷鉆研教材內容,從中找出制作教具的有效資源,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制作簡單教具,全面呈現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制作相關教具。事先讓學生找來一些長短不一的小木棒,分別長3 cm、4 cm、5 cm、9 cm、
16 cm、25 cm等。然后要求學生用3 cm、4 cm、5 cm的小木棒拼接圖形,看看能拼成怎樣的圖形?學生動手制作后回答:“三角形?!苯處熖釂枺骸坝昧拷瞧鳒y量一下,這個三
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學生經過測量之后回答:“直角三角
形?!苯處熇^續(xù)提問:“請分別計算3的平方、4的平方、5
的平方是多少?”學生計算后回答:“分別為9、16、25?!?/p>
教師提出:“將9 cm和16 cm的木棒對接,并與25 cm的木棒進行比較?!蓖ㄟ^實踐,學生總結得出:32+42=52。教師再輔以適當的講解,就能輕松推論出勾股定理。與學生一起體驗定理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更為深刻地感受定理內涵,從而在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自制教具時,最好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知識,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求“圓錐的側面積”時,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圓錐母線長l與圓錐側面展開圖的扇形半徑r是相等的”,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讓學生先在紙上畫出一個扇形,然后將其剪下,再將扇形卷成一個圓錐。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空間立體概念,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利用教具優(yōu)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而教具在教學方法實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學教師應合理有效地運用教具,靈活應用教學方法,使之為課堂服好務,充分發(fā)揮教具的輔助教學作用,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材中配備的某些教具比較復雜,不便于操作和運用,這就需要教師自主動手制作簡易兼具,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時,教師可以找來三根木條,將其用鐵釘釘起來,保證每根都能自由轉動;然后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將它想象成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這樣就可以構成“三線八角”。當兩條直線不相交時,學生可以輕松找出“三線八角”;當三條直線兩兩相交形成一個三角形時,學生對“同旁內角”容易混淆。此時教師可以將其中的一根木條拿開,學生就可以看得很明白了。通過反復練習和辨認,學生能夠很快分清哪條直線被哪條直線所截,以及哪個是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endprint
同時,學生能夠在學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時充分感受到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特點:只要將兩根平行木條中的一根進行旋轉并與第三根木條相交,就可以構成一個三角形;將木條固定之后,不管怎樣擺弄,三角形都不會變形,始終保持穩(wěn)定。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化抽象為形象,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
利用自制教具引導實踐練習 學習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中。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才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3]。制作數學教具可以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如設計方案、選擇材料、組裝加工、應用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能夠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如果采用合作實踐的方式,還可以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協作能力。
制作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各種不同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讓學生了解相關注意事項。例如:用玻璃刀切割玻璃時要保持直線,不能在同一個地方重復切割動作;用電烙鐵焊接鐵條時首先要“吃錫”,然后要教會學生幾種簡單的加工技術,如焊接、粘接、木工、金工等。教具安裝制作完畢之后,要及時調試與改進,使其能夠很好地為數學實驗教學服務。
實際上,制作數學教具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與體驗,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實踐能力的基礎。如在教學“解直角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圍繞“實習作業(yè)”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梳理、總結與歸納,與學生一起將教室改變?yōu)閷嶒炇?,運用廢舊鐵皮、三合板、硬紙板等材質制作簡易的測傾器,可以一邊制作一邊講解側傾器測量斜角和水平角的正確方法及注意事項。當側傾器制作完成后,組織學生分組合作,一人動手操作,一人記錄過程,一人講解,讓學生說明側傾器的制作材料、主要用途及使用方法。通過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3 制作應用數學教具時要注意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教具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在制作應用教具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要科學合理地制作和應用教具 教具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進行設計和制作,必須具有方向性和目標性,不能盲目制作,更不能脫離基本的教學需要。教師在制作和選用教具之前,應充分考慮初中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征制作和選用教具,既反映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點,又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同時要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尤其在設計、制作、使用過程中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否則會導致相反的效果。
要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和應用教具 教具制作和選用時應準確反映有關數學教學內容,能夠將知識簡單明了地呈現出來,便于結合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實現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應用教具的主要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難點與重點。因此,制作和選用教具必須充分體現教學內容,能夠準確合理地說明相關問題,否則就失去了教具的基本意義。
4 結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制作和應用教具,通過教師和學生一起動手,特別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制作出簡單方便的教具,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能優(yōu)化教學方法,降低教學成本,全面提升教學效率。因此,數學教師要重視教具的開發(fā)和應用,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愛荔.論數學教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2):156-157.
[2]王梅.讓“五彩繽紛”的教具助推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98-99.
[3]趙建文.淺談初中數學教具與學具的制作、應用及其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2(29):103-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