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利國
摘要:小學生的閱歷和認知能力都有限,還沒有建立最基本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道德意識,品德與社會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教學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要求,具有深遠的意義。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現(xiàn)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在教育不斷改革的今天,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通過利用新式的教育手段,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提高
引言: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在培養(yǎng)知識型人才的同時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得到更高的發(fā)展。現(xiàn)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夠為學生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隨著新課改的提出,教學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必須緊跟教育發(fā)展的形勢,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穩(wěn)步提高,以此才能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發(fā)展。下面筆者就來談一談現(xiàn)階段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只由教師的教學行為決定,還會受到小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幾點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一)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一切事物都處在瞬息萬變中,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盛行,學生接觸到社會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小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產(chǎn)生的價值觀往往會對他們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教師在課堂中講授的品德與社會知識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現(xiàn)了矛盾,大部分學生認為知識和實際是相互獨立存在的,沒有將所學內容進行實際應用的意識,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1]
(二)學生學習態(tài)度
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其自身學習成果有直接影響。目前,大班教學仍然是我國教學的重要形式,在規(guī)模較大的班級中,學生難免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教師不能顧及每一位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在一些偏遠農(nóng)村地區(qū),品德與社會課程并沒有得到學生的重視。學生將其視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只重視數(shù)學、語文學習。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極大地影響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師的教學方法實效性不強
教師所采用的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應當服務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但一些教師為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而死板地利用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教學方法。教師經(jīng)常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卻沒有告訴學生要在小組討論中做些什么。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卻沒有對情境進行利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應用過于形式化,極大地影響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率。[2]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對所有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應該下更大的功夫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以更好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相應的課程學習,改變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讓學生自主的加入到品德與社會的學習過程當中。舉例來說,在講解《攜手共創(chuàng)和平》的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朗讀一遍課文,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提煉出文章中最為核心的觀點向學生提問,倡導和平的國際組織的名稱和作用是什么?我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做出那些貢獻等等,然后再讓學生仔細的朗讀一遍課文,在文章當中標出中心句,回答教師之前提出的問題,同時也要闡述自己的觀點,老師還要在課下鼓勵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然后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這樣既讓學生清楚了文章中所要闡述的問題,也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了鍛煉和提升。
(二)教學目標的合理設置給教學帶來了更強大的保證
首先,教師在制定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具體目標時,首先要對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同時還要在這一過程中把握好過程和方法以及價值導向等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guī)定和原則將之前設定的教學目標予以有效的貫徹和落實,同時為了讓課堂教學更加的生動活潑,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定不同的教學重點,將學生的價值導向放在教育教學最為核心的位置上。
其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對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予以高度的重視。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該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這樣才能制定更加科學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確定之后,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的和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的增強教學活動中的針對性,從而也保證了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所因此在教學當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劃分出不同的層次,為處在不同學習層次道德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這樣就會使得處在不同階段的學生都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知識和收獲。
(三)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地展開教學
(1)角色扮演模式。這種模式具有趣味性??蓜?chuàng)設日常生活里典型的常見相關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感同身受地體會到生活中的這些是非。這種模式比較適合以行為訓練為主.但是這樣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適合故事感較強的課文,以論述為主的課文則不適用。大部分低年級小學生都適合這種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起他們的興趣。[3]
(2)微課教學。微課是指通過播放短視頻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習,充分突顯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微課的視頻時長一般在10分鐘以內,視頻內容主要圍繞某一重點或難點展開,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課中的內容進行知識點的分解,以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將難點逐個攻克,無論是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還是授課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將這一教學手段進行充分利用。
三、結語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觀和世界觀,為學生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因此也對這一學科的教學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曉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 下, 2013(4).
[2]趙志華.淺談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2(3).
[3]孫昉.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學中國人,2015,36:2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