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就是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有意識地觀察、認識周圍事物,從現實的情境中發(fā)現、提取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聯(lián)系;同時靈活地運用數的觀點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數感作為學生的一種基本素養(yǎng),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沉淀、積累的過程。低年級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強,教師應在不斷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發(fā)展數感。
關鍵詞:低段;小學生;數感;“五招”
數感的建立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就是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有意識地觀察、認識周圍事物,從現實的情境中發(fā)現、提取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聯(lián)系;同時靈活地運用數的觀點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數感作為學生的一種基本素養(yǎng),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沉淀、積累的過程。低年級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接受能力強,教師應在不斷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對數的充分感知、感應和感受中,發(fā)展數感。那么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呢?我認為應該從低年段抓起,逐步培養(yǎng)。
一、變抽象為具體培養(yǎng)學生數感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月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是對數學與生活緊密關系的精彩描述。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讓學生認識數,理解數,感知數的多少,從而培養(yǎng)數感。如教學“7”時,先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數出有關“6”的物體,初步感知“7”的多少,然后在眾多“7”的物體中得出7的多少,最后讓學生應用在生活中,列舉生活中有關“7”的信息,從而深化“7”的意義及作用,有效鞏固對“7”的感知,培養(yǎng)數感。
在教學中使用演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促進理性的感悟。有些數量關系,數學定義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僅憑老師的講解,不能使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借助演示來幫助講解,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和氛圍,既形象又生動,直觀性強,有利于學生理解。比如講解這樣一個問題時:小明要把一根木頭鋸成5段,每鋸一段要花4分鐘。小明完成這個任務要多少分鐘?可充分采用演示的方法,讓學生們明白其中的緣由。
二、通過異同比較培養(yǎng)學生數感
古羅馬著名學者塔西陀曾說:“要想認識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識、區(qū)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最常用的思維方法。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在教學“6”時,還應該和前面的數進行比較。和“1”比較,6里面有幾個“1”;和“2”比較,兩個兩個地數,6里面有幾個“2”;和“5”比較,比5多幾等。在充分的比較中,學生就能利用6前后數的多少來認識“6”,也能用多種方法表示數,就能把握“6”的相對大小。教學厘米和米時,也應在充分比較中感知厘米的短、米的長,從而有效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在教學加、減法的意義時,采用對比的方式,能讓學生知道加、減法的區(qū)別,深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三、鼓勵學生親手操作培養(yǎng)其數感
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感官參與,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建立數感。學生在認識厘米和米以后,讓其動手量一量課本、作業(yè)本、文具盒、橡皮擦、黑板、教室等常見物體長度,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動手做一個活動“角”,反復拉開、收縮,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表象,體會角的大小與邊長短的關系,體會銳角、直角、鈍角的大小關系。在做一做、玩一玩的情境中學習,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變抽象為直觀,使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四、勾勒數字圖畫培養(yǎng)學生數感
低段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強、艷、動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可以搜取學生身邊感興趣的素材,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他們在彩色的天空下自由揮舞、快樂學習。如教學《的認識》時,筆者課前先組織了一個動物猜謎活動。在猜過熊貓、大象的謎語后,我又讓學生看動物畫片,讓他們把觀察到的信息用這樣的句式完整地說出來“動畫片里有只小烏龜”、“動畫片里有只小兔”……緊接著,我播放小猴吃香蕉的動畫,讓學生觀察香蕉的根數,用相應的數字表示出來。這個動畫片共分三段,能夠讓學生清晰地看到香蕉數目的變化“原來有根香蕉”、“小猴子先吃了根,還剩根”、“小猴又吃了根,沒有香蕉了,被吃光了”。這樣,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了“沒有根香蕉了,用數字幾來表示呢”低段學生對動畫片的興趣不言而喻,以它來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學習的熱情肯定高漲。教學的生活意義時,筆者安排了兩個速度差不多的學生扮演兩只小兔灰兔和白兔賽跑,起跑線一前一后,結果站在前面的小兔贏了。在情景中,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因為起跑線的不同,導致了一場不公平的比賽。接著,筆者就啟發(fā)學生,真正的賽場都有一條相同的起跑線,在數學中可以用`叮'來表示這條線。利用學生對動畫、動物、活動的“興趣點”來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多種形式把數字、數字的生活意義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能夠很好地在低段學生腦中勾勒數字圖畫,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數感。
五、通過運算理解培養(yǎng)學生數感
從一開始接觸數字,孩子們就已經在尋找數字之間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能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性正是形成數感的特征。當這些數字模式和算術運算相聯(lián)系的時候,這些數字模式便能促使孩子們找到有效的計算策略。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在計算之間、在計算和問題中出現的特殊數字之間建立聯(lián)系。例如計算“25+26”時,根據已知事實“25+25=50”可以迅速的推斷出“25+26”的結果是“51”;計算“49+18”時可以轉化為“50+17”;計算“13+34”又可以拆分為“10+30+3+4”的數字組合。再如出示算式“325+524”,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積極聯(lián)想,寫出相關聯(lián)的算式。大家積極參與,開動腦筋,寫出了許多。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出這些算式的關聯(lián)之處,引導他們將自己的發(fā)現與同伴的成果進行比較,分享算式中有關數據增減相聯(lián)的數量變化,發(fā)展數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