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虹
【摘要】筆墨不僅僅是技法,更是一種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無限的。畫者豐富的情緒感受,復雜的心理信息,只有通過筆法、墨色法及水法的巧妙結(jié)合,錯落呼應,才能淋漓盡致的得以表達。
【關鍵詞】中國寫意花鳥畫 筆墨與意象 精神內(nèi)涵 氣墨相通
最早提到“意象”巨著是《文心雕龍》。此后,歷代畫家逐漸認識到“意象”表現(xiàn)的重要性。今天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已經(jīng)是整個國畫界流露各種意象的藝術。研究中國寫意花鳥畫的意象,將大自然物化為美好的精神境界,感動觀賞者們,改變著人們的審美世界,凈化著人類的靈魂。
自古至今,在中國寫意花鳥畫藝術不斷發(fā)展的藝術長河中,應該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眾多藝術流派異彩紛呈。歸根結(jié)底中國寫意花鳥畫應該擺脫時空的觀念,追求藝術表現(xiàn)的自由,追求種精神領域中“物”、“象”、“形”的存在,可以理解為它是具有精神氣質(zhì)的物象和物象的精神及本質(zhì)。也就是說中國寫意花鳥畫所要表達的是客觀物象的本質(zhì)形態(tài)——“意象”,換句話說“意象”是中國花鳥畫的本質(zhì)的觀念形態(tài)。
元代以后,筆墨語言研究成為中國畫理論的核心問題,離開了筆墨似乎就無法談論水墨畫。這源于水墨畫的表現(xiàn)形式美離不開筆墨的運用,筆墨中蘊涵豐富的意象性。
筆與墨都是感情的記錄,留在畫紙上的是畫者精神的軌跡,大自然的一根枯藤,一縷輕云,一叢野花,一只飛鳥,都是畫家表現(xiàn)精神世界的形式。
筆墨是中國畫所特有的概念,是中國畫特有的工具,如果用油畫筆作畫那就無法表現(xiàn)中國畫的本體形式特征。中國畫必須用毛筆,毛筆筆毛有軟硬之分,筆頭也稱作筆鋒包括筆尖、筆腹、筆根,由于它自身的這些特性,在運筆時用力的提或按,速度的急或緩,可以表現(xiàn)出用筆的疾、徐、緩、滯、抑、揚、頓、挫等。由于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現(xiàn)出墨色的濃、淡、干、濕、燥、潤等效果。中國畫的意韻盡顯其中,展現(xiàn)出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墨也是中國畫所特有的材料,墨有墨錠、墨汁之分,從制作材料上有松煙、油煙之別。因墨與水的比例不同可以形成千百種顏色,自古就有墨分五彩之說,這只是個約數(shù)。中國寫意花鳥畫多用生宣紙為畫底,生宣有吸水的功能,能產(chǎn)生自然洇潤的豐富效果。正因為這些各具特色的獨特工具材料形成的中國畫特殊的材料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由于筆墨紙所含水分不同產(chǎn)生出豐富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形成中國畫的筆墨語言,這種筆墨語言有高下,雅俗之分。中國自古就有“畫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說,畫者的人品,精神都流露于這些筆痕墨跡之間。
筆墨不僅僅是技法,更是一種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無限的;技法是可以創(chuàng)造的,但精神應該是承繼的。
中國畫以獨特的筆墨傳遞畫家的情緒,所謂“干裂秋風”“潤含春雨”,全以筆墨表述。筆墨是手段,傳神才是目的。山水畫是為造化傳神,把大自然畫活。
筆墨在中國寫意花鳥畫的意象表現(xiàn)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談論的筆墨,包括筆法和墨法。中國畫的基本特征是“以線造型”特別是中國寫意花鳥畫最講究用筆之法。用筆之法分為中鋒、側(cè)鋒、皴擦、托筆等,畫家在用筆時通過提按、轉(zhuǎn)折、拖拉、頓挫等筆法變化,還可以變化出粗細、剛?cè)?、輕重、軟硬、潤澀等形態(tài)各異的線條,這些能夠觸發(fā)作者情感的線條象舞蹈家的舞姿、似歌唱家的吟唱,它們在盡情的宣泄表演者的情感。
中國畫中提到的質(zhì)感,實際上是指超越于物的人的精神因素。比方書法篆體字有稱“鐵線篆”、“玉筋篆”,取鐵之秀之重,取玉之潤之潔,鐵堅硬,玉宜碎,用筆真的追求與它們相似就不好了。以“冰肌玉骨”形容梅花傲霜斗艷,比如肌骨瑩潔光潤,以“冰清玉潔”形容人的高貴品質(zhì)。所有這些如果但從質(zhì)感上講就不能叫人理解了。又皴法,皴字原義為皺紋的意思,用來表現(xiàn)寫意花鳥畫石、枝桿的質(zhì)感,皴法有三四十種,有剛與柔之分。皴法來源于山石的形質(zhì)。皴法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求石的刻畫逼真;對自然原質(zhì)而言不過是得其意。所以寫意花鳥畫的目的不是表現(xiàn)松樹、梅桿、柳條的質(zhì)感,就象畫人物畫目的不是表現(xiàn)少女皮膚的細滑程度,老農(nóng)的粗糙,而關鍵是意韻和精神的展現(xiàn)。山水畫家主張師造化,以自然為法,主要在于掌握自然的規(guī)律,種種地質(zhì)構(gòu)造?!百|(zhì)感”為物性的表現(xiàn)“質(zhì)”則是指超越物質(zhì)的精神性。中國寫意花鳥畫講寫形存質(zhì),所以中國寫意花鳥畫中質(zhì)的含義當是剛與柔。古代畫家在論畫時,考慮最多的是運筆及用墨,一幅畫格調(diào)的高低往往要看畫的筆墨是否運用巧妙、有神韻,應該說舍筆墨而不能論之。畫面物象的形態(tài)完全靠用筆的勾、勒、皴、擦、點染來完成的,畫面的千變?nèi)f化,渾然天成的效果。郭熙日“筆跡不混成謂之疏,疏則無真意;墨色不滋潤謂之枯,枯則無生意”。畫家的形象語言即是墨色及筆法,通過墨色筆法的應用,結(jié)合水法的洇潤,達到濃中有淡,淡中存濃的效果,自然而然畫面就有了虛實空靈,氣墨相通的意象。
畫者豐富的情緒感受,復雜的心理信息,只有通過筆法、墨色法及水法的巧妙結(jié)合,錯落呼應,才能淋漓盡致的得以表達。徐渭畫墨葡萄,枝葉紛披,潑辣豪放的筆法,形成了動人的氣勢。李可染畫山,云以色接,墨以水破,淡濕墨籠,蒼蒼翠翠,華美無限。我曾親眼目睹一國畫大師的弟子現(xiàn)場作畫,其過程是先以清水涮筆,捋干后以筆之鋒尖蘸少許墨,然后再點蘸清水,這樣反復三五次,筆鋒中的墨色由濃漸淡,落筆時,於畫前已好的造型濃墨處入筆,然后依次人筆,整幅一氣呵成,中間無須再蘸墨,便色調(diào)豐富,形滿意卓。由此可見,大師的作品,如鄭板橋的竹,神完氣足,干凈利落,在一枝一葉中總能表達他清傲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這跟他的筆墨技法關系緊密。
傳統(tǒng)的中國畫理論中,筆墨成為核心議題,以至到了離開筆墨即無法談論繪畫的地步。自古至今畫家對于筆墨有著如此大的熱情,充分說明了筆墨是中國畫意象表現(xiàn)的主要手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