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紅
摘要:課前三分鐘就是利用一節(jié)課伊始的三到五分鐘的時間,讓兩到三名同學輪流上臺交流自己對某一方面內容的所見、所聞、所感,是一種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手段,讓學生更多地展示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如何盡可能地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充分地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擺在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的頭等大事。充分地利用課堂四十分鐘,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很重要,利用好課前三分鐘,讓三分鐘升華為三十分鐘,三小時……乃至更多,沉淀在學生的心底,伴他們一生,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也很重要。在認識到課前三分鐘的重要性后,我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研究,探索和改進,逐步形成了適合語文課堂的、行之有效的課前三分鐘實施方法。
關鍵詞:參與;榜樣;個性;滲透;習慣;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118-02
下面就從以下方面來闡述如何巧用課前三分鐘,從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提高整個語文教學的效果。
1.調動積極性,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但對于小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多學生其實都很想去表達,可是有顧慮重重、羞于表達。所以我利用課前三分鐘這個平臺,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道東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放下心理包袱,使每一個孩子都能主動參與進來,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與進取心。為此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1.1 培訓主持人,樹立榜樣。我選出班里組織能、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幾名同學,輪流擔當小主持人,讓他們組織同學有序地進行課前三分鐘。剛開始,孩子們盡管熱情很高,但缺乏方法,組織的有些干巴巴的,甚至有些零亂。于是,我對他們進行了單獨的訓練,與他們一起探討作為一名小主持人應該所具備的條件和素質,并指導他們刻意地模仿一些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做到儀表端莊、舉止穩(wěn)重、發(fā)音準確、口齒清晰、面帶笑容,語言要富于感情……要自信、大膽……甚至幫他們準備主持詞、導語、結束語、過渡語。
后來,我就逐漸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準備,自己去主持,慢慢的,幾位小主持人根據自己當天所要說的內容脫口說出導語,巧妙輕松地引出和總結每次交流的話題。在學生自己的主持下,大家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很多同學在這短暫的幾分鐘時間里,綻放出自己的魅力。小主持人中有一位男孩,是一個非常內向靦腆的孩子,我從四年級帶上他們班的,四年級一學期下來,除了我點名讓他回答問題外,他從未主動和我說過一句話。但我發(fā)現,他是一個很有思想,愛看書,勤奮上進的孩子,作文也寫得特別好。但他總是不想在大庭廣眾之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更善于用筆墨來吐露自己的心聲。注意到這些,我總是有意無意地跟他搭訕、閑聊,上課總愛拋一些話題讓他闡述,慢慢的,他的話多了起來。我見火候差不多了,就讓他來擔任小主持人。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孩子把主持任務當成了一種負擔,這時候我就及時地鼓勵、引導,每次輪到他主持前,我先提前讓他在我跟前主持一番,發(fā)現問題及時幫他糾正。這樣,一學期下來,他在幾位小主持人當中脫穎而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成為了全班同學喜歡的一名小主持人。更讓人欣慰的是,以前從不在生人面前說話的他,居然在代表全校學生參加縣上舉辦的演講大賽中,博得了評委、師生們的一致好評,贏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有人問他: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他靦腆地一笑,說:都是課前三分鐘給'逼'的。
1.2 全員參與,張揚個性。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課前三分鐘更應遵循這條原則。不要讓課前三分鐘成為優(yōu)秀學生的舞臺,要讓每一位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充分地鍛煉和展示。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剛開始我要求主持人按座位次序網下輪,一節(jié)課請一位同學。如果當天同學也可以進行補充、評價,甚至是質詢。如果當天上臺的同學表現比較糟糕,同學們認為不合格的,第二天重新匯報展示。
后來,我又讓主持人即興點名,點到誰,誰就上臺展示。如果表現精彩,及時地進行表揚、鼓勵,如果不合格,也讓他們第二天重新上臺,直到大家滿意為止。這樣的要求不僅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而且對于那些喜歡偷懶、渾水摸魚的同學來說,也是一種硬性的鍛煉,逼迫著他們勇敢地站上了這個講臺。在重視全員參與的基礎上,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于那些口才好,已經游刃有余地在課前三分鐘施展自己才華同學,干脆放手讓他們去組織、去展示,并引導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對于那些不自信,不善言辭的同學,老師要一定不能忽視對他們的幫助指導。
2.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2.1 由易到難,逐步提高。剛開始開展課前三分鐘的時候,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簡單的古詩 都行。后來,我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入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一則新聞,一個笑話,一則謎語,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不管聽到的、想到的、見到的、悟到的都可以成為課前三分鐘的內容。再到后來,課前三分鐘的內容延伸到了課本劇、評書、相聲、演講等各種形式。要求在逐步提高,學生的表現也越來越好,這都滲透了老師的汗水,同學們的努力。
2.2 滲透閱讀,培養(yǎng)讀書習慣。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我們班的同學都已經 養(yǎng)成了每天看書半小時的習慣。在課前三分鐘中,展示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已經成了同學們最樂意做的一件事了。我讓他們談感受,不需要辭藻多夢華麗,只要真實,發(fā)自內心的都可以。我的這一談感受的要求逼迫著他們主動去動腦、其思考、其積累,在課前三分鐘的舞臺上勇敢積極地表達出來,獲得同學們或鼓勵、或贊揚的掌聲,讓一種自豪感、成就感充斥著每個人的心靈,讓他們每一步邁出得更為自信。
2.3 輔助課堂,一舉兩得。學生們有了課前三分鐘的經驗,就開始不斷挖掘更為充實、精彩的內容和形式為我的課堂教學服務了。一段時間,幾位小主持人別出心裁,讓每天進行展示的同學,說一些與單元主題,與要上的課文有關的話題。有的展示自己搜集的有關課文中的提到的歷史事件,有的將課文中的名人故事,有的交代課文的寫作背景,有的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本來是應該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知道的這些知識,他們在課前三分鐘講出來,既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開拓思維,又讓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知識點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