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知識是逐步成長的。知識的形成是一個生長的過程。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顧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知識背景的教育行為,是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是無視知識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的。
關鍵詞:課堂;生命;知識;成長
近讀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腦海中深深烙下兩個詞:“活”與“死”。陶先生用“死”這個詞來表達他對沒有生命活力的、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或課堂的深惡痛絕:“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先死,學生是學死!先死與學死所造成的國是死國,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保ā督虒W做合一下之教科書》)用“活”來表示對充滿生命意蘊的教育或課堂的禮贊,他說這樣的教育應是“教人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教大眾以大眾的工作養(yǎng)活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科學明了大眾的生命”。 (《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
一、課堂應是生命靈動的課堂
趙鏡中先生曾提出值得當前課堂教學思考的幾個問題,其中有兩個就是:“課堂教學的模式是單一的還應是多元的?”“課堂到底是教師的舞臺還是學生的舞臺?”這兩個思考是對當前那些單一刻板、貌似熱鬧實缺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的拷問。這兩個思考答案很明了: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乏味。學生知道你下步要做什么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多元的教學模式,學生以獨特的生命個體參與其中,在充滿期待中學習。讓學生在充滿激情的期待中學習,就是成功的教學。課堂不是教師展示個人魅力的場所,而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沃土,揮灑情智的舞臺。但要做到如答案中所說,并不那么容易。
筆者觀摩過許多公開教學,也參加過不少公開教學活動。每節(jié)課前,老師們都進行精心的準備:開課的導語、過渡語、小結語、總結語的設計與安排,都要反復推敲,細細打磨,且把這些“臺詞”爛熟于胸。課堂上,有板有眼,師生互動,群情振奮。其實,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總是在千方百計誘導學生鉆進預設之中,來個“請君入甕”,最后師生不謀而合,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這些課上,學生成了老師展示精心設計的教學程序的配角,甚至是道具。
如上的教學是教師演教案,學生猜教案,學生的思維成了教師教學預設的尾隨,其實質如杜威先生所說,是“用糖衣炮彈的手法誘使兒童就范”。這樣的課,老師奉行的是“單邊主義”,學生被牽著,完全沒有了思維的自主性,沒有了自主解讀文本的過程,沒有了與文本心靈交匯的過程。學生完全是“被”聽會,“被”講會,根本沒有去主動地構建知識。學生的智慧之光就在這熱鬧的表象下“灰飛煙滅”。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頭腦是滿的,心卻是空的;課堂上時間是滿的,生命卻是空的。這樣的課堂是對生命的漠視!這就是“先生先死,學生是學死”。
教案是老師備課時的單相思。到了課堂,與具有生命主體意識的學生互動時,再周密的預設,也會顯得粗疏。教案跟著學生走,教案變成學案,就成了生命課堂的應然。教學過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沒有預設的教學,是毫無目的的教學,是凌亂的教學。如果抱著預設不放,而不顧生成的教學,則如趙括用兵,生搬硬套。這樣的課堂是僵化的課堂,生命勢必被荒漠化。正是在“預設”與“生成”這一對矛盾的作用下,課堂才變得搖曳多姿,生機盎然,富有情趣。
二、課堂應是知識成長的課堂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是“對事物屬性與聯(lián)系的認識”(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詞典》P-144),也就是說,知識具有獲得性,學習主體運用其認知理性來掌握知識。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教育預設向學習主體輸送的過程??疾橹R的掌握與否是以與教育預設的符合程度來衡量的。簡單說,知識的形成是在“傳授”到“獲得”這樣一個機械轉移的過程中完成的。
現(xiàn)代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知識的形成是有其生長規(guī)律的。學生的學習起點能力到終點能力之間,還有許多知識、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又是達到終點能力的前提條件。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生長出的智慧之樹,結出的知識之果才是甜美的。知識是生長成的。它既來自教育的預設,更來自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建構。只有與學習者的心靈構成意義關系時才能成為知識,否則那只能是一般意義上的信息。簡而言之,知識的形成是一個生長的過程。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顧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知識背景的教育行為,是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是無視知識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的。
教學《鳥語》一課,要讓學生明白“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但如果要真正建構起“的確”是“好朋友”的知識,真正與“學習者的心靈構成意義”,僅靠這一課來完成是比較困難的。怎么辦?在教學這一課時,筆者把教學目標設定在播下種子——讓學生知道“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教學《天鵝的故事》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起斯杰潘老人與天鵝的關系,感受天鵝破冰的動人場面。在此基礎上理解斯杰潘老人這所以把那支獵槍掛在墻上,是因為天鵝那種對同伴的關愛勝過自己生命、為戰(zhàn)勝災難而團結一致的精神感染、教育了當年的斯杰潘。這樣的教學設計,其目的就是讓“的確”是“好朋友”的知識之樹成長起來。在接下來學習《生命的壯歌》一文時,重點讓學生理解對于區(qū)區(qū)螞蟻與羚羊,作者為什么用“壯歌”這個詞。進而感知到蟻螻雖小,生命卻一樣珍貴,同樣值得我們敬畏,同樣給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以心靈的震撼與人性的啟迪。這正是真正的朋友應具備的品質。
關注知識的生長是對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尊重,是對個體生命意志的高揚。生命的課堂是能聽到學生知識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的。課堂是學生放飛心靈的場所,是鮮活生命交匯的疆閾;課堂應充滿理性的光輝,也應洋溢著人文關懷的溫馨;課堂應陽光明媚,綠樹成蔭,成為生命律動的舞臺、知識生長的沃土。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陶行知.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M].愛滿天下,2002(3).
[3]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趙梅芳(1975-12),女,漢族,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