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云
【摘 要】幼升小是每個孩子在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在此期間,孩子要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習環(huán)境,也要對小學的教學方式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數學這門課程需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基本的邏輯思維和判斷推理能力,所以,對于每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能來說,數學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將站在幼小銜接的視角下探討一年級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幼小銜接;小學一年級數學;策略
一、引言
不論是幼兒教學,還是小學教育,都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而在幼小銜接狀態(tài)下的教學模式就需要引起多方極大的重視。對于這一特殊時期來說,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教師的悉心教導和耐心幫助就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幼兒園數學教育與小學數學教育的不同之處
1.課程內容設置不同
在幼兒教育階段,數學教學側重于簡單的數字計算,而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除了幼兒教育階段的簡單計算,與其相比較而言,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更加的完善,更成體系,主要側重于空間幾何、概率統(tǒng)計、實踐應用等課題,更加注重教學的綜合性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1]。
2.教學方式不同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明顯要難于幼兒時期的數學教學。在幼兒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做數字游戲為主來開展教學內容,課程內容輕松簡單。但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中,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就有很高的要求,學生需要將全部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來,著重體現數學教育的嚴謹性與探究性。
3.教學目標不同
與小學數學教學相比較而言,幼兒數學教育以寓教于樂為主,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相對輕松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開發(fā)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yǎng)孩子對數學的感知力。而小學數學教學則更加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實現對數學的活學活用和靈活掌握。
三、幼小銜接下數學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現狀
從對幼小銜接的重視程度和交流上來看,不管是幼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對此都不甚了解,也就不能正確認識到幼小數學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和關鍵性,教師之間的交流次數少之又少,幾乎為零。由此看來,大部分老師在幼小銜接這一階段都是各做各的工作,在交流和溝通上所花費的時間寥寥無幾;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方面來看,兩個階段的老師對教學目標都處在一個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對幼小銜接數學教學的目標沒有一個合理的規(guī)劃和制定策略,對銜接狀態(tài)之下的教學方式也沒有一個具體的了解[2]。
2.存在問題
(1)教師重視程度不高,缺乏交流溝通。在幼小銜接階段的老師只是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了解,對于此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況、教學的方式方法都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各自為政。幼兒數學教師和小學數學教師也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溝通與交流,導致對銜接狀態(tài)下的學生沒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在教學策略方面也還是一塵不變,對此階段學生的數學教學重視程度低,缺少與老師和學生的全面了解和溝通。
(2)教學方式不新穎,目標不全面。與幼兒數學教學相比,小學數學一直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主,老師講,學生被動的接受老師的知識傳授。由于在這一階段的學生都處在一個過渡時期,年齡小,心智發(fā)育不成熟,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難以集中精力聽講,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被幼小銜接下狀態(tài)下的學生所接受。作為在這個特殊階段的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對學生的不了解,對新課程的不熟悉,在教學目標方面就沒有一個合理的規(guī)劃與安排,導致學生接受程度低,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
(3)教學內容反復,效率低。幼小數學教學內容在很多方面都是重復的,本應該在小學學習的內容在幼兒教育時期就進行了過早的學習,這其實是有悖教育教學程序的。在這樣狀態(tài)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就顯得比較枯燥無味,沒有新意,絲毫沒有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視,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也隨之走向低迷狀態(tài)[3]。
四、幼小銜接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基本策略
1.加強交流溝通,提高重視程度
為了打破幼小數學教學銜接時期的尷尬局面,作為兩個階段的數學老師,首先要對幼小銜接狀態(tài)下的學生基本情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包括在心理上的、生理上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等等方面,多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有針對性的進行以后的數學教學。除了和家長的溝通,更重要的在于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以便于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為解決教師之間的交流問題,可以經常在課余時間組織交流大會,探討幼小銜接狀態(tài)下的數學教學,為此提供教學新思路;除此之外也可以開辦校際之間的學習交流講座,通過輪流探討的方式將好的教學經驗在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傳遞。
2.激發(fā)學生興趣,耐心指導學習
作為從幼兒園升到小學的學生來說,多數年齡較小,身體機能和心理素質都還不夠健全,心智發(fā)育也還不夠成熟,活潑好動,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之心,所以在這一階段的學生需要老師進行耐心的教導和學習,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營造一個學習數學的良好氛圍,然后可以將與課程相關的動畫、故事、游戲、圖形圖標的制作等等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首先在感官上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然后通過老師的演示進入到接下里的數學學習之中。比如在學習到最簡單的圖形認識時,老師可以在課前通知學生準備好制作圖形所需的工具,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對學生的引導進行圖形的裁剪,再進行細心的觀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下,學生會對數學產生一個不一樣的理解,也會慢慢的適應并接受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老師要積極的給予指導和幫助,對學生的情況及時的反饋于家長;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作為老師可以適當的布置一些有難度的數學問題,不斷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這樣是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打破數學學習良莠不齊的定式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培養(yǎng)數學能力[4]。
3.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
與現代教學方式相比較而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老套沉悶,沒有新意,因此,在幼小銜接狀態(tài)下的教學方式就需要做很大的轉變。除了在室內開展教學內容,還可以利用戶外的教學資源來開展。比如在學習到簡單的加減運算時,老師可以將學生組織到戶外,分成三個小組。兩個小組分別在老師10以內的口號中變換人數,然后剩一個小組根據老師對兩組人數加減的要求數出所得到的人數,在游戲中體會數學的魅力,培養(yǎng)數學學習興趣。作為老師,不僅要將教材上所要求的學習內容教授于學生,更要利用各種教學道具和教學資源等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有效的擴充,改變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在往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五、結束語
幼小銜接是教育過程的重要階段,需要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數學教育作為幼小銜接時期的重要課程,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學習興趣,作為老師更是要將幼小銜接數學教育提高到一個高度,幫助學生在過渡時期跨過困難,耐心指導,轉變自己的教學思維,為幼小銜接下的數學教學提供新的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舒嘉.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淺談[J].時代教育,2017,(06).
[2]成偉超.幼小數學教學銜接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3]彭英加.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12).
[4]沈怡.幼小銜接視角下的一年數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