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的教法,還要備學生的學法,老師應把傳統(tǒng)的“教案”改革為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案”相結合,即教學并舉案。
【關鍵詞】教案;教學改革;教學并舉案
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是設計好教案。傳統(tǒng)的教案教學普遍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教學的單向性,即以老師和課本為中心,更多是考慮教師如何把課本知識內容講得更精彩完美,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自主學習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閉性,即教案是老師自備、自用、沒讓學生預先參與,缺少公開性和透明度。這樣學生在上課前對老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與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要提高學生素質,關鍵是不僅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教法,還要備學生的學法。老師應把傳統(tǒng)的“教案”改革為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案”相結合。
從“唯教案”到“教學并舉案”的改革,必須把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移到教與學并舉,既要把握好教師如何教又要把握好學生如何學。用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度的“學案”來預先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根據(jù)教材教學要求和學生現(xiàn)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參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學生自學指導綱要。這個“學案”一般是每學期初將整個學期的“學案”編制完成,每課時獨立一份。如果這個任務讓每一位科任教師自己動手,親自編輯,還讓全班學生人手一份,這個任務無疑是艱巨的,是不易實現(xiàn)的!好在現(xiàn)在的教材都有配套的“學法”大視野,那么“學案”編輯這一難題便迎刃而解。我們教師只需根據(jù)個人的特點適當加以調整便可。學生在正式上課前能預先借助“學法”這個“學案”來自主學習,初步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概念、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問題,進行自我能力訓練,也可以學生之間討論交流。這樣學生依靠自己的學習能力可以完成的學習內容,就可以在課前先消化,學生暫時不能理解和解決的真正疑難問題留待課堂學習。課堂45分鐘就可以集中精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學生在自學時可能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師沒有預想到的問題。預先得到這些問題反饋,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在根據(jù)“學法”這個“學案”進行自主學習時,要依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步驟、分層次地從知識、能力到理論的運用逐步加深。不同層次的同學可根據(jù)不同層次目標要求進行自主學習。
我在教學中對“學案”嘗試一般注重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知識結構。通過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既可作為學習前的自學路徑指南,又可作為學生學完后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lián)系和系統(tǒng)化的參照。
第二、基本概念和觀點?;靖拍畹淖R記、理解和掌握是學好知識的基礎。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來設計自學指導,讓學生在自學同時完成題目,鞏固學生掌握知識的效果。
第三、運用能力訓練。能力訓練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運用能力首先體現(xiàn)為對各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學內容要求,結合學科相關信息,如學科及教學、考試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觀點對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社會現(xiàn)象的內在、外在聯(lián)系進行分析,弄清現(xiàn)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論點與論據(jù)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訓練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幾年來各級考試所涉及的題型,包括直接選用“學法”中例題和自己設計題目,根據(jù)各節(jié)不同情況也可以設計其它訓練形式。訓練內容以本節(jié)內容為中心,適當聯(lián)系其它章節(jié)相關內容,或社會事件的聯(lián)系對比。運用能力訓練應有適當層次的難度,學生自學時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訓練。
“教案”與“學案”相結合的形式:三段式。一是課前預習。學生根據(jù)“學法”這個“學案”要求進行自主預習閱讀,按要求找出并結合其“重點導學”理解知識點,再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完成相應的鞏固練習。學生層次不同,思維方式有較大差異,自學過程中可能發(fā)現(xiàn)許多新問題,提出各種不同的思考。及時從學生的反饋中發(fā)現(xiàn)并正確引導對培養(yǎng)學生開拓性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可以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新問題記錄在上面,老師在課前收集反饋信息,準備好指導,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即時提出,供討論。二是課堂消化。學生完成了上述自學任務,師生之間已經有溝通的共同基礎。再進入課堂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注意把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教與學契合互動。首先,可利用一部分時間,采用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結構、概念、觀點的掌握情況。接著用探討、辯論等方式進行運用能力的訓練。特別要引導學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論據(jù),鼓勵辯論,充分發(fā)揮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交流、互相促進,從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注意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把學生積極的開拓性思維引入正確軌道。三是課后吸收鞏固。經過課堂教學中師生教與學契合互動,在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進一步加深后,再回頭檢查“學案”中的鞏固運用習題,看看自己前面預習理解是否正確,看看習題作完沒有,有沒有錯的,沒有完成的要補充完成,錯的要及時更正,真正做到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掌握和靈活運用。
教學是一門學問,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教學有法,教亦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的教學改革就是要我們的廣大教師找到既適合自己教又適合學生學的“最佳所得”之法。
參考文獻:
[1]施元中.談“教案學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3):55-56.
[2]馬建喜.把“教案”變?yōu)椤皩W案”的理性思考[J].文教資料,2006(27).
作者簡介:
譚其軍(1965~ ),男,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qū)黃珠洲中學,中學一級教師,大專,中學美術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