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
縱觀多年的語文教學,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家各派相應而出。這種教學方法,那種教學方法,可謂說起來容易,學起來難。經(jīng)過學習、比較、揣摩,初中階段的教學采用朗讀式教學易懂好學。它既能適應當代的素質教育,又寓教于樂,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能使學生各抒己見,在朗讀討論當中學會知識,培養(yǎng)能力。
一、什么是朗讀式教學
朗讀式教學是以朗讀促教學、又以教學指導正確朗讀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的確立源于朗讀本身的特點,同時又結合了語言學習中語感的訓練。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必須眼、口、耳、腦并用,做到眼觀、口讀、耳聽、心明。正因為這樣,朗讀式教學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使對于個別懶惰的學生,也能使他們在朗讀中正音,完成字音教學。同時,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文章思想情感的體味,學生情感的激發(fā),欣賞趣味的提高,都能在朗讀過程中完成。最重要的是,讀得多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將文章的言語化為自己的言語,積累詞語,豐富語感。語感是否敏銳,直接關系到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今后的學習、生活和事業(yè)。敏銳的語感是由多方面構成的有機體,它包括語音感、語氣感、語體感、通暢感、分寸感、情味感、形蒙感等要素。語感敏銳的人,即使說不出語、修、邏、文的大道理,也表情達意條理清楚,甚至出口成章,這正是當代語文教學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朗讀式教學適合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
初中學生大多興趣不穩(wěn)定,情緒波動大,活潑開朗,好表現(xiàn)自己。因此,形式多樣的朗讀最容易帶動學生的情緒。讀的學生把自己扮成詩人、作家或其他角色,從他們內心來說,有新鮮感、自豪感,讀的時候他們會盡可能地表情達意,情感的基調、節(jié)奏的快慢、詞句間的停頓、重音的處理等,他們都會考慮要與課文內容相符。聽的學生則把自己當成評論家,對上述方面各抒己見。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路容易打開,且能吸引那些平日不大發(fā)言、易開小差的學生的注意力。朗讀得多了,學生自身的素質也就提高了,學生自然就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寫作文也不會差,全班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就會高漲,語文成績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三、朗讀式教學易懂好學,便于教師掌握、運用
朗讀技藝的掌握是一個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的素質,即使這方面差些,現(xiàn)代化設備也足以彌補。而根據(jù)課文內容,安排朗讀的形式,引導朗讀課文中最能體現(xiàn)中心、難理解、有爭議的地方,教師可以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使他們對中心以及內容的理解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弄懂弄通,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理解后的朗讀。這樣,就用不著教師進行填鴨式的滿堂灌,也不用故弄玄虛,千呼萬喚始出來,而且最后成績的提高也不用靠題海戰(zhàn)術、勞心傷神、苦不堪言來實現(xiàn)。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十分重視朗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四、朗讀式教學在具體運用時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1.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很重要。對篇幅短、時間充裕、速度不要求太快的課文,可以直接采用初步朗讀、集體探討、正確朗讀三步走;對篇幅長的課文,教師要注意選擇對理解文章中心、把握情感基調以及人物個性等起關鍵作用的章節(jié),同樣采用初步朗讀、集體探討、正確朗讀三步走。就表達方式而言,一篇文章中寫景、抒情、描寫的文字是學生喜愛的,也易于朗讀;就文章的性質而言,文藝作品朗讀式教學效果好。除文藝作品以外的其他一些文體,則可采用默讀與部分朗讀相結合的方法,效果更佳。
2.教師應嚴格訓練學生的眼和口。嚴格訓練眼和口,使學生在用眼看文字時,能夠做到準確、迅速,不看錯,也不遺漏,這樣才能做到朗讀正確而流暢。
3.教師應注意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也就是個體與全體的變化、表演與競賽的變化、表揚與激勵的變化、欣賞與模仿的變化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4.教師應注意多鼓勵學生。鼓勵對學生興趣的產生有很大作用,這方面的效果比較明顯。即使有的學生朗讀實在很差,甚至找不到朗讀方面的優(yōu)點,教師也應從其他方面加以表揚,并在最后給予一定的希望,這樣可以避免使學生感覺自己太差而產生悲觀厭學的情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