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摘要: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工作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念的樹立以及思想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現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教思想品德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改革
在現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尤其重視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通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全面的成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我認為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應該嘗試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將學生的所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和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以后,回到生活中進行實踐,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讓學生的價值觀念的樹立更加的牢固,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積極地探索如何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德育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讓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能夠看清社會中的善惡丑美。這個環(huán)節(jié)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選好教學材料,運用好教學方法,在提問的時候要抓住重點做好引導工作。這一系列的工作能夠一步步地深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的道德能力。
教師在學生的思維能力被激發(fā)出來之后一定要乘勝追擊,讓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建議和問題,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拓寬學生的思考范圍和思考路線。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一定不要讓學生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問題、思考問題。教師要接受學生不同的見解,有時候學生的想法比教師的還要圓滿。教師讓學生把已經學過的道德知識放到生活中學以致用,給學生一個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學過的知識去靈活地運用,解決問題。有時候學生自己的一些道德行為、善良的想法在生活中得不到肯定,這個時候學生就會對思品課產生懷疑。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要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面對這件事時要這樣做,而是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問自己會怎么做,做完之后別人會怎么看等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判斷、去思考、去體會。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有自己獨特的道德觀點。例如我曾經這樣問學生:“如果有陌生人向你問路,你又跟他講不明白,你會怎么做?”學生帶著我的問題開始討論,最后得到一個一致的結果在全班分享。這樣的以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也讓學生有了新的學習體會。
二、讓教學素材回歸生活
新課標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使學生和老師更加貼近,縮痂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這告訴我們,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亦師亦友,絕對不是傳統(tǒng)式的夫子教學。這樣老師在給予學生們知識的時候,也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平等自由,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生根發(fā)芽。舉個例子來說:小學思想政治有一課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上課之初,我就為學生們展示了4幅圖片,圍繞當今社會不文明現象為主題,詢問學生們的經歷,學生們在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我也講述了關于這些圖片的我的親身經歷。這樣就完成了老師與學生心與心的一次交流,這告誡我們全體教職工,在日常生活中,絕對不可以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
三、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做一體的生活化教學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要實現品德教育的目標,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要滲透品德修養(yǎng)的教化,還要從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一般來說,對于小學生而言,不管是學雷鋒做好事,還是養(yǎng)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都是其品德修養(yǎng)的表現。但從現代社會來看,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更全面的品德道理素養(yǎng)。因此,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推動思想品德課堂走向課外,從而形成學做一體的生活化教學,是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必由之路。
以《讓誠信伴隨我》為例,筆者就針對社會誠信缺失的現實狀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筆者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我向同桌或好友承諾一件能做好的事情;二是與父母一起制定生活誠信表;三是在班級公開誠信承諾書。通過學校、家庭、同學的監(jiān)督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落實,使小學生在學做一體活動中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品格,并以此為依據建立每個學生的誠信檔案,每個月向學生及家長公開一次。在這樣有內容、有監(jiān)督、有措施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小學生不僅會力爭做好自己承諾的事情,而且還會形成互相監(jiān)督、互相促進的良好氛圍。
四、教學環(huán)境回歸生活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要想貼近生活,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課堂內外共同努力,讓學生通過實踐積極思考,親身感受。因此,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從課堂走向生活實踐。在進行生活實踐之前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并且在計劃周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走入課外實踐中,讓學生親身感受生活中蘊藏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會讓學生形成不同的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有真切的感悟。
五、組織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走向生活
傳統(tǒng)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太過于注重課堂上的講解,使學生在學習了知識點后在生活中難以運用,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偏僻或家庭環(huán)境等原因,難以融入集體教學中[3]。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生動手的能力,通過組織班集體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在培養(yǎng)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又讓學生對思想品德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應該貼近生活,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周圍的一切環(huán)境,從而達到塑造性格以及培養(yǎng)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這就要求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應該注重將教學內容回歸生活、教學環(huán)境回歸生活以及評價角度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向忠勇. 淺議新課改下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J]. 考試周刊,2016,86:129
[2]吳勇.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研究[J]. 才智,2016,22:45
[3]李莉.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究[J]. 新課程(小學),2016,03: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