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青+孫姝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不妨說,具有較高的思維能力,并進而具有較高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并能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的必備能力。鑒于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就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作了如下探索。
一、在閱讀中激活學生思維
“學貴有疑”,愛因斯坦說,有時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意義。如讀葉紹翁《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首先調動想象,可以呈現(xiàn)這樣一個畫面;在一所柴門緊閉園外,有人正在徘徊,蒼苔上留下他的腳印,一枝鮮紅嬌艷的紅杏從墻頭上伸出園外。詩是跳躍的,許多內容需要補充,需要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詩人來時心情很好,但此時卻不能進入,該又是另一番心情。其前后心情是怎樣的呢?詩人在門外徘徊,卻敲門不說“敲”,而說“小扣”,這“小扣”與“應憐”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那滿園的春色又究竟是怎樣一種景色?當詩人戀戀不舍又無可奈何要離去時,看到從墻頭上伸出來的那一枚紅色杏花,心境又當如何?通過這番補充,這番質疑,必定會大大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激活他們的思維。
二、在變化中搞活學生思維
我們人大多慣性思維,但,如果巧用一下變式思維,那學生的思維必將大大活躍起來。每年一度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讓無數(shù)人落淚,精致動人的頒獎詞,無疑是學習榜樣。例如在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后,我們就可以讓學生為偉人馬克思寫一篇頒獎詞。有學生這樣寫道:他勇于“思考一切”,于是有了“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石破天驚,終成偉大思想家;他敢于投身實踐,于是成了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顛沛流離,竟有豐功與偉業(yè)。他或許有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死敵。戰(zhàn)士自有戰(zhàn)士的告別,他不曾倒下。遙望蒼穹,他是最亮的星。這樣的頒獎詞訓練,既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累,也可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同時也只有對一個人物了解得透徹了,才會寫好。
三、在聯(lián)想中拓展學生思維
聯(lián)想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啟發(fā)他們積極思維。如教《荀子·勸學》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那么,其中的“物”是指什么?有的同學說是“船”、“汽車”、“火車”、“自行車”、“人”、“電子計算機”,還有的同學說是“本領”、“別人的智慧”、“人際關系”等等。其實,這里的“物”是指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切外部條件,無所不容,無所不包。再如:教王維《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一句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哪些詩句還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比如:1、月明松間照,清泉石上流。2、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3、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4、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樣的聯(lián)想不僅是知識面上的拓寬,更是提升學生聯(lián)想能力的一種途徑。
四、在逆向中深化學生思維
逆向求索,可以激活學生思考,從而對一些人與事,有更深入的認識。如:《鴻門宴》中,項羽放走劉邦是“君子之度”還是“婦人之仁”?《荊軻刺秦王》中,荊軻的行為是值得贊賞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不明智行為?陶淵明的歸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還是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灑脫呢?這樣的思索,不僅活躍課堂氣氛,更能讓學生學著去辯證思考問題。
五、在作文中練就學生辯證、發(fā)散思維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辯證、發(fā)散思維訓練,不僅可以使作文立意新穎,更能培養(yǎng)學生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莊子·徐無鬼》:“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蔽覀兛梢蕴崛∫韵抡擖c——
正面立論:1、會說的,能說的,但卻不一定是最好的。2、看人不可只聽他說的,更要看他所做的。即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反面立論:1、能說會道有何不可,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行走社會的通行證。2、忠言能逆耳,“善言”卻可以暢通無阻,如鄒忌勸諫齊威王的故事。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因為走得太遠,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是的,傳道受業(yè)解惑,容易做到,但思維訓練和課堂思維容量,卻被忽略抑或遺忘,而這種思維的能力,恰好是一個人未來發(fā)展最需要的。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循序漸進。但,只要我們能有意識創(chuàng)設問題或設計情景去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并且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必將得到極大的提升,這于他們,于自己,于國家,都是教育的幸事!
陳長青,山東臨沂四中教師;孫姝潔,山東莒南一中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