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質(zhì)兼美、品類繁多、意境豐富、構思精巧、手法多樣,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比最多。散文不同于小說,在教學上要突出自身的特點,更好的讓學生開卷有益。
一、對記敘性散文的教學方法
記敘性散文側重于對事實的客觀反映,在內(nèi)容上具有真實性,語言表達更加客觀,質(zhì)樸,當然,也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生動的形象刻畫。因此在教學上,要從中來挖掘反映現(xiàn)實的鮮活語言,啟發(fā)學生觀察生活,提煉生活中極富形象的寫作素材。具體來講需要把握三點。一是弄清楚文章的寫作對象。比如在《秋天的懷念》中,重在寫人,在《散步》中重在記事,在《風雨》中重在寫景。不同記敘性散文在抓住寫作對象上具有側重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二是明確寫作導線。每一篇記敘性散文都具有鮮明的結構與思路,在閱讀中要抓住線索,要探析和厘清作者的用心。寫人、記事、寫景、抒情、狀物,只有抓住了線索,才能明確散文的結構,才能把握好層次、段落間的關系。三是查找寫作意圖,記敘性散文在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上,往往通過特定的人物語言、典型品質(zhì)、獨特景物等來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深意。因此,對于記敘性散文的教學,其落腳點就是要弄清楚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當然,在記敘性散文里,對情感的把握也是重點,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質(zhì),要從作品中所反映的特定情境中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作者所蘊藏其中的豐富情感,增強學生對散文的心靈共鳴。
二、議論性散文的教學方法
對于議論性散文,重在說理,也強調(diào)說理與形象、議論與抒情并重。比如在七年級上冊《蟬》、《貝殼》兩文章學習中,通過小小的事物來引發(fā)對生命的哲思。在《蟬》一文中,從斷斷續(xù)續(xù)的鳴叫,到吱吱不休,再到病蟬的顫動,雖然都是關于蟬微不足道的描寫,但試想,在歷經(jīng)17年泥土深埋后,卻在一個夏天便死去,由此來引發(fā)學生對生命的深刻體悟。通過這篇散文的學習,我們從觀察周圍的世界來了解自然,從中來反思生命的意義,也讓學生由衷地概嘆生命,敬畏生命。在議論性散文教學中,一要注重整體文章的把握,要梳理文章的主旨。通常議論性散文在于傳達深刻的哲理,需要學生從品讀中來發(fā)現(xiàn),來思考其中的涵義。閱讀議論性散文,要能夠從文章的議論中來深化題旨。二是要注重文章思路的把握,特別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關于某個人、事、物,或者是某種思想感情。當然,有的議論性散文線索具有交錯性,而要找出線索,需要從關鍵字詞句中來挖掘。三是抓住議論性散文的語言表現(xiàn)手法,散文的寫作往往注重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而不同的手法有助于對特定作品思想情感的表達。議論性散文往往蘊藏著哲理,而在發(fā)現(xiàn)哲理時,需要從修辭手法、結構安排、表達方式等方面來實現(xiàn)。如擬人手法、比喻手法、夸張手法、對比手法,以及前后照應、起承轉合、設置懸念等結構;渲染、聯(lián)想、想象等手法。
三、抒情性散文的教學方法
抒情性散文的關鍵在于抒情,而抒情是表達文章情感的,往往通過物象來表達。比如寓景于情,寓情于物等等。通常情況下,在抒情性散文寫作上,一方面是借景抒情,另一方面是托物言志。景與物是文中最直觀的要素,而抒情是對情感的具體化。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擬人、象征、比喻等。初中學生正是培育情感、態(tài)度的關鍵期,通過對抒情性散文的教學,讓學生從中來了解作者的情感,來洞悉所采用的表達方式,來把握文章的脈絡。在具體教學上,一要注重散文整體結構的把握,從閱讀中來辨析散文的分類,是托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并由此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教師作為導學者,要從整體閱讀中來厘清文章的內(nèi)容,從中來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與態(tài)度,啟發(fā)學生從中找出關鍵句、關鍵段。二要強調(diào)反復閱讀,從閱讀中來品味語言魅力。抒情性散文多從語言美上來彰顯情感,比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其中有很多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生動形象,活靈活現(xiàn)。如在寫春雨時如牛毛、像細絲、像花針。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豐富而形象的刻畫,需要學生從反復的閱讀中來體會,來仔細推敲語言美,進而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對文章、對作者的喜愛。三是挖掘抒情性散文中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抒情性散文在傳統(tǒng)教學上強調(diào)字、詞、句,習慣于對修辭、語法、文學常識、邏輯結構進行剖析,陷入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解剖”散文的窠臼。原本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對于散文所要表達的情感與哲思,往往需要從學生的閱讀中來發(fā)揮想象,從中來品讀出散文的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才能從思想深度來獲得情感共鳴。
劉永,湖南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