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回憶性散文著作,在《朝花夕拾》中有《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篇節(jié)選,通過年幼時光的懷念,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真誠惦念,這份真情之美動人心弦。
一、質(zhì)樸之美,打動人心
在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之中,質(zhì)樸之美是最能打動人心之處,文章之中的長媽媽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勞動女工,甚至連真實的姓名都沒有人記得,大家只是隨意地叫她阿長,在文章之中,關(guān)于阿長有這樣的幾個片段描寫,一是關(guān)于阿長的長相,說她長得胖并且身材矮小,總之是一個樣子不怎么美的女人,另外是關(guān)于阿長的睡姿,說她在床上會擺出一個“大”字形,可見阿長是一個身份卑微、出身貧寒、長相平庸、沒有文化、沒有素養(yǎng)的一個社會底層勞動婦女,但是就是一個這樣的一個人,卻給作者“我”買了一門《山海經(jīng)》由于不認識字,還將“山海經(jīng)”誤稱之為“三哼經(jīng)”,這樣行為與阿長的身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而更能夠彰顯出阿長是一個真實、不做作,真心愛護作者“我”的一個人,同時這也是一個勞動人民最真誠而又質(zhì)樸的一種情感,這樣的文字最是控人心弦[1]。
二、禮節(jié)之美,母性使然
禮節(jié)之美也是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之中流露出的一種真情,中華民族最尚禮節(jié),無論是富貴之家,還是底層人民都是如此,這甚至成為衡量人民內(nèi)心的一種道德標準,而文章之中的長媽媽就是一個這樣恪守禮節(jié)之人,在文章之中有這樣的幾個片段,一是在除夕之夜,長媽媽讓作者“我”遵守除夕之禮,“我”只有按班照做,她才能放心讓“我”出去玩,另外一個片段是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如掉落的飯粒必須要吃掉,人死了要說老掉,這些許許多多的道理,陪伴作者走過了童年,但是我們要試想,阿長與作者之間是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阿長這樣的苦心教導,正是表明了她對作者最真摯的愛,這是母性使然,而于作者“我“而言,有這樣的一個人,伴“我”成長,教會我禮節(jié),讓我恪守美德,這不也是一生之中最寶貴的財富。
三、故事之美,令人敬畏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還有一種真情之美,叫做故事之美,對于每一個孩子而言,故事是童年之中最奇幻的經(jīng)歷,它陪伴著孩子成長,為孩子打開了一個異度世界,而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之中,長媽媽就是作者童年故事的締造者,在這些故事之中,為作者賦予了童年的想象,這樣的真情之美,令人敬畏。文章之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長媽媽給作者講了“令人害怕的長毛”故事,這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是多么的神奇而又美好,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種下了一顆奇幻的種子,讓本也瞧不起長媽媽的作者我,心生敬畏,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也是長媽媽這個普通而又平凡女人的一種智慧,顯示出來長媽媽的豐盈之美與情趣之美,但無一不是一種真情的流露[2]。
四、溫情之美,句句真情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文章之中,筆者認為句句真情,這也是文章之中最動人、感人之處。如在文章結(jié)尾之處,作者寫道,希望這世間真的有守護大地之主,保佑他的長媽媽靈魂能夠得到安息,這應(yīng)該是信仰唯物主義的魯迅先生所能表達出最真摯的一種情感了,甚至連祝福和懷念都感到多余,剩下的只有溫情與真情[3]。這時再透過文章,去看其中的內(nèi)涵與本文,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也許是不幸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如此黑暗而又封建的社會之中,但是作者似乎又是幸運的,因為他至少得到了阿長媽媽的庇護,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之中,真正的展現(xiàn)出了一個高高在上的文學巨家他溫情流露的一面。
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筆者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同樣能夠表達出這一面,每一次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都能給予讀者不同的體會,讓讀者感受到溫情的同時,又不得不被魯迅先生的文化戰(zhàn)士情懷所感動。
參考文獻:
[1]薛鎖英.魯迅《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真情之美[J].語文知識,2014,(12)
[2]彭榕華.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現(xiàn)狀與思考[D].福建師范大學,2015.
[3]張偉忠.因懂得而同情,因深愛而感激《阿長與〈山海經(jīng)〉》細讀[J].語文建設(shè). 2016(05)
張曉青,山東鄒平縣臺子鎮(zhèn)初級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