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文經(jīng)驗告訴我,文字、文學與文化是有差異的。文字是承載語言、記錄和交流思想的圖像或符號,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歷史與現(xiàn)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文字、文學與文化又是緊密聯(lián)系的,文字是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文學是文字的藝術,是文化的表達。
不同的文字、文學與文化觀,會形成不同的語文學習觀。強調(diào)文字、文學與文化差異的中小學教師,往往有意無意地割裂文字訓練、文學熏陶和文化浸染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小學階段,脫離文學熏陶和文化浸染,簡單機械地進行文字訓練,后果是小學生不會表達、不愿溝通,寫不出作文,也不喜歡甚至討厭語文學習;在初高中階段,輕視文字應用的訓練,單純進行文學和文化知識的傳授,后果是初高中生雖然背誦了許多知識、價值觀和寫作手法,但語文寫作和表達基本功比較差。這兩種片面做法明顯違背了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
為了克服這兩種偏差,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字訓練、文學熏陶和文化浸染三者是有機融合的,并在語文學習實踐中予以貫徹。一方面,文學熏陶和文化浸染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學習的基礎上的,另一方面,在語言文字學習的同時進行文學熏陶和文化浸染。跳出文本,回歸社會現(xiàn)象本身。以莫懷戚所撰寫的《散步》為例,跳出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散步》描述的是一個家庭現(xiàn)象;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旨在文字訓練的問題——從文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幫助學生尋找、聯(lián)想關鍵詞“和諧”);旨在文學熏陶的問題——作者在文中寫了何事?何人?何景?讓一個平凡的家庭盡顯和諧(引導學生體會情節(jié)、形象、意境等);旨在文化浸染的問題——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認為誰做得最好(強化贍養(yǎng)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和價值觀)?
語文學習實踐中跳出文本,回歸社會、思考問題,是實現(xiàn)文字、文學與文化融合的可行之徑。
楊伯益,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