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平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必須要更加注重教學有效性,想要實現(xiàn)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這一目的,則需要老師巧妙的運用提問藝術,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積極的進入到探究活動中,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高效化教學,在提問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他們真正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藝術;有效教學;意義;運用
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和系統(tǒng)性的基礎學科,是教與學的難點,這是導致數學教學效果不顯著的因素之一,同時老師總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被動的學習,沒有思考、實踐的空間,自然學生無法感受學習的樂趣,其創(chuàng)造能力及數學素養(yǎng)也很難得到發(fā)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用提問藝術,以問題為教學的主導,激發(fā)興趣與學習動機,師生互動探究,這才是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1 小學數學教學中巧用提問藝術的重要意義
1.1 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當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時,自然會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進行學習與觀察,主動去實踐與探究,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感受學習的快樂,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小學生年齡小,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老師可以巧用學生此學習心理,巧用提問藝術來引起學生的關注,使學生更專注于新知識的學習中,為數學教學的成功奠定扎實的基礎。
1.2 順利突破重難點知識
重點處于每節(jié)課的基礎與核心地位,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前提,而難點則是學生對其理解起來有難度的知識,重點是客觀存在的,而難點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學習差異而產生的。怎樣突破重難點,讓學生透徹的理解與運用,這是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以往的數學教學重難點不突出,導致學生很難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新時期的數學教學,如果能針對知識的重難點進行提問,則可以有針對性的讓學生進行探究,更有利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及運用。
1.3 有助于培養(yǎng)質疑能力
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質疑,從而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提問的啟發(fā)及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敢于質疑、樂于提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運用數學思維及思想方法來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在運用提問藝術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方面,提問必須具有開放性,如果是簡單的判斷對錯題,很難發(fā)揮引導與啟發(fā)的作用,而只有開放性的問題,才能夠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將腦海中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其思維才能逐漸更具深度與廣度,才能自發(fā)提出更多問題;另一方面,當前較多學生數學學習時,心中總是存在較多的問題,但由于畏懼老師則不敢提出,對此老師要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在課堂中進行質疑、解疑,并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
2 提問藝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也開始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目標主要在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自主提問能力、主觀能動意識,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學習能力。
2.1 問題需具有趣味性
小學數學教師每天面對活潑可愛的小學生,因而越有趣的事物越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及動力,教學效果越能顯著。相反,如果問題枯燥無趣,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則失去了提問的意義。教師就要分析學生的特點,明確其興趣愛好等,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增強教學效果。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提問能力來說,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出問題,所以教師就可以盡可能多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創(chuàng)建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此來讓學生產生出提問與回答問題的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角色扮演,通過向其他學生提出問題來幫助學生學習,還可以將學生分組,針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進行提問,以此來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提問興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
2.2 問題需具有探究性
提問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如果設計問題過于簡單,那么學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得到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所以只有設計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發(fā)散數學思維,通過主動的探究、分析,最后解答出問題的答案。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知識時,可以讓學生思考每天如何從家里到學校的,要以這個行動路線為契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我的家在學生的什么位置呢?”這一類的問題。教師要樹立起民主的意識,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以此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提問能力。
2.3 問題需具有開放性
學習任何科目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運用,要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具備一定的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是單純的運用數學概念、公式等解決問題。因此,老師在設計具體的數學問題時,需主動打破時空的限制,設計出開放性與實踐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思考與探究,這樣每個學生才能夠獲得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能逐漸培養(yǎng)形成較強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公頃與平方千米”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我國的地圖,我國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他們進行主動探索,以此來提高教學有效性。
3 結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重新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全體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巧妙運用提問藝術,為學生設計有開放性、趣味性及探究性的數學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文輝.巧妙運用提問藝術,實現(xiàn)小學數學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5(04):33-34.
[2]袁家麟.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提高課堂提問藝術之我見[J].科學大眾,2014(11):55-56.
[3]古淑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提問能力培養(yǎng)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01):89-90.
[4]巴一祥.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02):22-23.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小海小學 江蘇省鹽城市 224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