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庚
摘要:
中國的傳統(tǒng)孝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踐路徑?!靶奚怼笔且髠€人以“平易”“平常”之心來處理好與父母、家庭的關系,必須做到用個人的平安來確保家庭平安?!褒R家”是強調(diào)個人奮斗與家族榮譽相結合、靈魂安置與家族血緣的延續(xù)相結合?!爸螄教煜隆眲t是以心和、家和、天下和為價值目標,將人生奮斗、家族榮譽、國家治理三者緊密地結合為一個整體,這是傳統(tǒng)孝道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以說是遵循和利用人生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的大智慧,對今天仍然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tǒng)孝道;三位一體;思維模式;實踐路徑
中國是一個特別重視孝道的國度,關于孝道的重要性,《孟子·盡心上》所記載的一段對話很能說明問題。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薄叭粍t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薄叭粍t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按照孟子的意思,舜帝遺棄天下就像遺棄破草鞋一樣,他會私下里背了父親逃走,逃到海邊住下,終身高興而忘掉天下。這種選擇很特別:居然是孝道重于治道,父親重于天下。孟子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推論?這是因為“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jīng)》),也就說,孝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產(chǎn)生。舜帝的時代正是中國由野蠻社會向文明社會進化的轉折時期,“孝”是當時社會文明的標志。因此,不是孝道重于治道,而是道德教化比國家治理更重要;不是父親重于天下,而是人類文明比天子的位子更重要。舜帝正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不僅確立了孝道,還確立了將孝道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的思維模式和實踐路徑。
一、以孝修身:個人心和是基礎
“百善孝為先”,這個“先”,至少可以包括三重含義:其一,從倫理道德的社會作用說,“孝”的作用是最大的,因而處于最為重要的地位;其二,從道德起源的角度說,“孝”是最早確立的道德原則,因而處于最為始源的地位;其三,從道德實踐的過程說,“孝”不僅是修身的起點,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因而處于最為基礎的地位。
根據(jù)《尚書·堯典》的記載,作為一介平民的虞舜,之所以能成為堯帝的繼承人,就因為他的孝:“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在這里,首先是因為虞舜的“孝”行,帶來了家庭的和諧,或者說是因為虞舜先有了“以孝修身”,才后有“以孝齊家”;先有了“以孝齊家”,才被堯帝看重,選去參與“治國”,于是才有了“以孝治國”的機會。那么,虞舜是如何通過自我修養(yǎng)做到這一點的?《尚書·堯典》沒有說,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云:“夫古者舜處于草茅之中而不憂,登為天子而不驕。處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也。登為天子而不驕,不專也。求乎大人之興,美也。……方在下位,不以匹夫為輕;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有天下弗能益,無天下弗能損。極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即是說,虞舜之所以能夠做到“不憂”“不驕”、無“輕”無“重”,就因為他通過自我修養(yǎng)已經(jīng)達到了“知命”的境界?!爸币簿褪恰吨杏埂匪f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居易”是說要居在平易安定之處,“俟命”是說要等待機會,而不能鋌而走險。因此,“知命”就是用“平易”“平?!钡纳顟B(tài)度來對待自己所處的地位和現(xiàn)實人生:“處草茅之中”能以平常之心對待,“登為天子”同樣能以平常之心對待。有了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就能夠做到“不憂”“不驕”、無“輕”無“重”,即使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心境也能安然平和。
當然,以孝修身,還會有一些具體要求。曾子在《大孝篇》中說:“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痹舆€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養(yǎng)”是物質層面的,這是人生的基本義務,一般人都能做到,所以“不難”;“難”的是“敬”,“敬”是精神層面的,要保證“尊親”和“弗辱”,這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那么,究竟如何做才算是“尊親”和“弗辱”呢?
首先,愛惜身體是基礎。《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認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薄睹献印芬舱f:“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币驗槭厣聿粌H是行孝的必備條件,也是解除父母之憂的起碼孝心,《論語》載孟武伯問孝,孔子回答說:“父母唯其疾之憂?!敝祆渥⒃疲骸把愿改笎圩又?,無所不至,唯恐其疾病,常以為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謹矣?!币虼?,守身的出發(fā)點首先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父母。
其次,加強品行的修為是目的。曾子《大孝篇》說:“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其身,敢不敬乎?”這里所講的,就不僅僅是愛惜身體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品行修為,要消災免禍,必須自重自敬,提高自身的德行素養(yǎng)。孟子更是強調(diào)了人生中必須要去除的五種惡習:“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歷史經(jīng)驗告誡我們,“五毒俱全”的人不僅會毀掉自己,也會毀壞家庭,給父母帶來傷心和恥辱。因此,必須通過“以孝修身”的途徑來徹底根除這些惡習,以自身的平安無虞來解除父母之憂,并確保父母“弗辱”,這就是最好的“尊親”。
不難看出,所謂“以孝修身”,其實是要讓每個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任何個人都是與父母、家庭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個人所做的一切,都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也是父母的事、家庭的事;個人必須意識到自己與整個家庭同在,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才不至于肆意妄為、胡作非為。這也是“知命”:知道自己命中注定與父母、家庭有著“斬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因而必須以“平易”“平常”之心來處理好這種關系,必須做到用個人的平安來確保家庭平安。有了家庭平安才會有社會平安,這無論是從個人的奮斗目標還是社會的需求來說,都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endprint